戊辰七月应召赴阙车中言怀二首(其一)

三年严谴望修门,随例趋朝又北辕。

圣代故应无弃物,孤臣犹有未招魂。

夕阳亭下人还过,端礼门前石尚蹲。

重向西风挥老泪,馀生何以答殊恩。

形式: 七言律诗 押[元]韵

鉴赏

这首诗是明末清初诗人钱谦益在被贬谪三年后,奉召入京途中所作。诗中充满了复杂的情感与深沉的思考。

首联“三年严谴望修门,随例趋朝又北辕”,描绘了诗人被贬谪三年后,被迫再次踏上前往京城的路途。这里的“修门”可能象征着诗人内心的希望与期待,而“北辕”则暗示了他不得不面对的现实困境。

颔联“圣代故应无弃物,孤臣犹有未招魂”,表达了诗人对朝廷的期待与自我价值的坚持。他认为即使是在被贬谪的情况下,自己也不应该被视为“弃物”,仍然有着被重用的机会。同时,“未招魂”一词,既是对自身命运的感慨,也暗含了对朝廷未能真正接纳自己的遗憾。

颈联“夕阳亭下人还过,端礼门前石尚蹲”,通过自然景象的描写,营造出一种历史的厚重感和时间的流逝感。夕阳下的行人与端礼门前静默的石像,都成为了诗人内心情感的寄托,象征着过往与未来的对比,以及对时光流转的感慨。

尾联“重向西风挥老泪,馀生何以答殊恩”,表达了诗人面对未来时的复杂心情。在西风的吹拂下,诗人不禁老泪纵横,对于余生如何回报朝廷的特殊恩赐,他感到既感激又迷茫。这一句不仅展现了诗人个人的情感状态,也反映了当时社会背景下文人士大夫的普遍心境。

整体而言,这首诗通过细腻的情感描绘和富有象征意义的景物描写,展现了诗人面对政治命运和个人情感的复杂心理,以及对自我价值、命运与时代关系的深刻反思。

收录诗词(265)

钱谦益(明末清初)

成就

不详

经历

晚号蒙叟。学者称虞山先生。清初诗坛的盟主之一。常熟人。明史说他“至启、祯时,准北宋之矩矱”明万历三十八年(1610)一甲三名进士,他是东林党的领袖之一,官至礼部侍郎,因与温体仁争权失败而被革职。在明末他作为东林党首领,已颇具影响。马士英、阮大铖在南京拥立福王,依附之,为礼部尚书。后降清,仍为礼部侍郎

  • 字:受之
  • 号:牧斋
  • 籍贯:东涧老
  • 生卒年:1582—1664

相关古诗词

戊辰七月应召赴阙车中言怀二首(其二)

寥廓高天一冥鸿,肯随乌鸟问雌雄!

纷纷岂止容卿辈,碌碌何须笑乃公。

赤汗马应空冀北,白头豕自愧辽东。

郊原无限停车思,落日披襟得远风。

形式: 七言律诗 押[东]韵

临城驿壁见方侍御孩未题诗

驿吏逢迎旧赭衣,生还今日是耶非?

纶竿喜值金鸡放,华表真同白鹤归。

抱蔓摘瓜馀我在,破巢完卵似君稀。

循墙叹息看题句,淅淅秋风起夕扉。

形式: 七言律诗 押[微]韵

十一月初六日召对文华殿旋奉严旨革职待罪感恩述事三首(其一)

宫廷初散鼠孤群,殷殷成雷又聚蚊。

卷舌光芒仍炫耀,台阶气象向氤氲。

伤心诏狱生春草,回首觚棱隔暮云。

明主定无钩党禁,文华休拟作同文。

形式: 七言律诗 押[文]韵

潞河别刘咸仲吏部

别绪乡心浩莫分,潞河风雨帝城云。

能容放废惟良友,未忘京华为圣君。

衰鬓数茎还去国,秋风一叶又离群。

《渭城》歌罢休垂泪,逐客年来实绝闻。

形式: 七言律诗 押[文]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