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月初四日大风雨近重阳无酒夜成二首(其二)

秋霖欲洗庾公尘,不管楼头客恨新。

塞雁又为江左客,菊花曾识晋时人。

百年虚谷先生老,一纪严州太守贫。

几向客中度重九,苦无佳句答良辰。

形式: 七言律诗 押[真]韵

翻译

秋雨似乎要洗净庾公的尘埃,不顾楼上旅人的新愁。
边塞的大雁又成了江南的过客,菊花也曾记得晋代的人们。
庾公已是一百年的老者,严州太守贫穷了整整十二年。
我在异乡多次度过重阳节,却苦于没有好诗来应和这美好的时光。

注释

秋霖:秋天的连绵降雨。
庾公:指庾信,南北朝时期著名文人。
楼头客:楼上的旅人。
塞雁:北方边塞的大雁。
江左:江南地区。
菊花:象征高洁,晋代诗人常以菊自比。
晋时人:指晋代的文人士大夫。
百年:指庾公的年龄。
虚谷先生:可能指庾公或其他隐士。
一纪:十二年。
严州太守:指任职于严州的官员。
重九:农历九月九日,即重阳节。
良辰:美好的时光。

鉴赏

这首诗是由宋末元初的文学家方回所创作,名为《九月初四日大风雨近重阳无酒夜成二首(其二)》。通过这短短的八句,我们可以感受到诗人深邃的情感和他对历史与现实的独特思考。

“秋霖欲洗庾公尘”一句,开篇便以秋天的连绵细雨来比喻时间流逝、世事沧桑。"庾公"指的是唐代诗人庾信,借用他名字象征着往昔的繁华与沉浮。诗人通过这场秋雨,表达了对过去荣耀的洗涤和反思,同时也隐含着对现实无奈的情绪。

“不管楼头客恨新”则是说这场秋雨无法阻挡心中积累的新恨和旧愁。"楼头客"形象化了诗人自己,远离尘嚣的游子,对于身处异乡、怀念故土之情,无从排解。

“塞雁又为江左客”转接上下文意,"塞雁"指的是边塞归来的大雁,常用以比喻旅人。诗人将自己比作远方归来的雁,表达了对故乡的无尽思念和游子之愁。

“菊花曾识晋时人”则是通过菊花这个意象,联想到历史上那些与菊花有缘的人物,如晋代的陶渊明。诗人借此表达了对古人的怀念,以及自己与他们之间隔世之感。

“百年虚谷先生老,一纪严州太守贫”这两句,"虚谷先生"和"严州太守"都隐指诗人本身或其他文人墨客。通过这两个形象,诗人描绘出自己以及同侪们在岁月流转中逐渐老去、境遇困顿的处境。

“几向客中度重九”则是说诗人在旅途中不断计算着时间的流逝,"重九"指的是农历中的重阳节(即双九节),在这一天,人们通常会饮用菊花酒以驱邪祛病。诗人却因身处异乡,无酒可饮,只能感慨。

“苦无佳句答良辰”结尾两字"良辰"或许是指某个美好时光的回忆,或是对未来的憧憬。而"苦无佳句"则表达了诗人在面对生活的种种不如意时,内心的苦闷与无奈,以及无法用语言完全表达这些感受的痛苦。

整首诗通过秋雨、旅雁、菊花等意象,以深沉而细腻的情感和独到的历史感悟,展现了诗人复杂的心境和对时光流逝的无力感。

收录诗词(2864)

方回(宋末元初)

成就

不详

经历

幼孤,从叔父学。宋理宗景定三年进士。初媚贾似道,似道败,又上十可斩之疏。后官知严州,以城降元,为建德路总管。寻罢归,遂肆意于诗。有《桐江集》、《续古今考》,又选唐宋以来律诗,为《瀛奎律髓》

  • 字:万里
  • 号:虚谷
  • 籍贯:宋元间徽州歙县
  • 生卒年:1227—1307

相关古诗词

九月初四日大风雨近重阳无酒夜成二首(其一)

怕见秋深秋又深,青灯白发厌愁霖。

百年剩几重阳日,万事都无一称心。

自揣老怀饶感慨,可须佳节强登临。

在陈自郐哦韩句,敢望空罍有浊斟。

形式: 七言律诗 押[侵]韵

二十一甲子晴

昨日大风声,今朝甲子晴。

整襟衣顿爽,开匣镜偏明。

早就鲸鲵筑,终全燕雀成。

清和旧时节,新面入山城。

形式: 五言律诗 押[庚]韵

二十七日又大雪凡半月

茂林枯树总模糊,半月檐声乍有无。

天鼓北风神转王,地穷南海瘴全苏。

战鼙戍角夜烽火,旅棹征鞍朝道途。

辛苦一生亦奇绝,暮年犹许画寒炉。

形式: 七言律诗 押[虞]韵

二十九日岁除

六十年前幼学儿,端平明日改嘉熙。

黟川亡妹来归日,歙陇先君改葬时。

学问文章成画饼,科名官爵著饶棋。

细思未觉家声坠,能忍穷人不是痴。

形式: 七言律诗 押[支]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