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首诗描绘了一幅春天江面行舟的景象,布帆随东流水而来,诗人眼中所见的是红草黄沙,似乎带有沧桑的历史痕迹,暗示着战乱后的废墟。接下来,诗人笔触转向了对昔日繁华的追忆,想象往日宫殿巍峨,京城夜景如星月璀璨,汉楼台灯火辉煌。
然而,现实却是残酷的,腥风四起,毡奴(可能指异族统治者)的哭声凄厉,海气弥漫中,百姓哀鸿遍野。诗人以“腥风”和“海气”象征社会动荡不安,人民生活困苦。尽管如此,他还寄寓希望于“仗剑鸣鸾”的英雄人物众多,人们团结一致,共同面对困境,告诫世人不必猜忌和内讧。
整首诗通过对比历史的辉煌与现实的苦难,表达了诗人对时局的忧虑以及对民族复兴的期待,展现了清末民初知识分子的忧国忧民情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