偈颂二十一首(其六)

天不文,地不理。忽去忽来,如月印水。

岁月已往兮波旬得时,椁示双趺兮饮光增喜。

悲兮喜兮,春风桃李。一以贯之,曾子曰唯。

形式: 偈颂 押[纸]韵

翻译

天空没有文字,大地不加修饰。它忽来忽去,就像月亮倒映在水中。
时光流逝,波旬(佛教中的恶魔)抓住时机,他展示双足,享受光明,心中欢喜。
悲伤与喜悦交织,春风中桃花李花盛开。始终坚持,孔子弟子曾子说:是的。

注释

文:这里指有文字或纹饰。
不理:形容大地朴素无华,未经雕琢。
波旬:佛教中的魔头,象征时间的流转。
椁示双趺:展示双足,可能指波旬显形或某种仪式动作。
春风桃李:春天的景色,比喻美好时光。
曾子曰唯:引用曾子的话,表示赞同或坚持某种观点。

鉴赏

这首诗是宋代僧人释智愚所作的偈颂,语言简洁,富有禅意。首句“天不文,地不理”描绘出天地自然的质朴无华,暗示了万物本真的状态。接下来的“忽去忽来,如月印水”运用比喻,将人的生灭变化比作月亮在水中的倒影,形象地表达了生命的瞬息万变和无常。

“岁月已往兮波旬得时,椁示双趺兮饮光增喜”进一步阐述了时间流逝与生死轮回的概念,"波旬得时"暗指生死轮回中的不可避免,"椁示双趺"象征着静观生死,"饮光增喜"则寓含超脱生死的喜悦。诗人在此表达对生命无常的接纳和对解脱的向往。

最后两句“悲兮喜兮,春风桃李”以春风吹拂桃花李花的景象,象征着世间万物的生长与凋零,悲喜交织,寓意人生的起落。而“一以贯之,曾子曰唯”则引用儒家经典,强调持之以恒的精神,无论悲喜都要坚守道义,体现了佛教与儒家思想的交融。

整体来看,这首诗以禅宗的语言,融合了儒佛两家的哲理,展现了诗人对生命、生死和道义的独特见解。

收录诗词(545)

释智愚(宋)

成就

不详

经历

俗姓陈。16岁依近邑的普明寺僧师蕴出家。宝祐四年(1256年),在灵隐寺鹫峰庵受请入住庆元府阿育王山利寺。景定元年(1260年),入住柏岩慧照寺。五年(1264年),受诏住临安府净慈报恩寺。宋度宗咸淳元年(1265年),迁径山兴圣万寿寺。五年(1269年),卒,年八十五。为运庵禅师法嗣

  • 号:虚堂
  • 籍贯:四明象山(今属浙江)
  • 生卒年:1185年—1269年

相关古诗词

偈颂二十一首(其五)

鸢飞戾天,鱼跃于渊。

四夷拜舞,八表宣传,笑看红日上阑干。

形式: 偈颂

偈颂二十一首(其四)

闹不如静,忙不如閒。静闹俱泯,谓之得理。

归宗事理绝,日轮正当午。

向道莫行山下路,果然猿叫断肠声。

形式: 偈颂

偈颂二十一首(其三)

吽㗶吒喇竭节,地转天回难辨别。

不使松源省数钱,惯用衲僧锁口诀。

同死不同生,特地成途辙,秋风影里重罗列。

义断情忘四十年,何时待得龟成鳖。

形式: 偈颂 押[屑]韵

淮阴绝句

城中车马喧尘土,淮里鱼龙戏海潮。

米舰吴人朝打鼓,酒楼燕女夜吹箫。

形式: 七言绝句 押[萧]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