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用两个及以上关键字进行搜索
楼雨沾云幔,山寒著水城。
径添沙面出,湍减石棱生。
菊蕊凄疏放,松林驻远情。
滂沱朱槛湿,万虑傍檐楹。
这首诗描绘了一幅深秋时节的山雨景象,通过细腻的笔触展现了自然界在秋雨中的静谧与苍凉。开篇“楼雨沾云幔,山寒著水城”两句,设定了整体的氛围:连绵的秋雨如同轻纱般覆盖着楼阁,山峦间弥漫着一片寒意,仿佛整个山川都被浸润成了水城。紧接着,“径添沙面出,湍减石棱生”进一步刻画了雨后的地貌变化:小路上浮现出细腻的沙粒,而湍急的溪流中,石头的棱角也似乎在雨水的磨砺下渐渐显露。
诗人的情感通过“菊蕊凄疏放”得到了抒发,这里的菊花不仅是秋天的象征,更映射出诗人内心的凄凉与孤独。接着,“松林驻远情”则表达了诗人对远方之情的留恋,通过松林这个意象传达了一种淡定而深沉的情怀。
最后两句“滂沱朱槛湿,万虑傍檐楹”描绘了雨水沿着建筑物的檐角流淌,形成一道道清晰可见的线条,这不仅是对视觉的描摹,也反映出诗人内心的忧虑与沉思。整首诗通过对秋雨景象的精细描绘,表达了诗人对于自然界的深切感悟,以及在这种环境中所激发的情感波动。
不详
自号少陵野老,世称“杜工部”、“杜少陵”等,汉族,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被世人尊为“诗圣”,其诗被称为“诗史”。与李白合称“李杜”,为了跟另外两位诗人李商隐与杜牧即“小李杜”区别开来,与李白又合称“大李杜”。他忧国忧民,人格高尚,他的约1400余首诗被保留了下来,诗艺精湛,在中国古典诗歌中备受推崇,影响深远。759-766年间曾居成都,后世有草堂纪念
四镇富精锐,摧锋皆绝伦。
还闻献士卒,足以静风尘。
老马夜知道,苍鹰饥著人。
临危经久战,用急始如神。
奇兵不在众,万马救中原。
谈笑无河北,心肝奉至尊。
孤云随杀气,飞鸟避辕门。
竟日留欢乐,城池未觉喧。
北庭送壮士,貔虎数尤多。
精锐旧无敌,边隅今若何。
妖氛拥白马,元帅待彫戈。
莫守邺城下,斩鲸辽海波。
简易高人意,匡床竹火炉。
寒天留远客,碧海挂新图。
虽对连山好,贪看绝岛孤。
群仙不愁思,冉冉下蓬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