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用两个及以上关键字进行搜索
一片昆明石,千秋织女名。
见人虚脉脉,临水更盈盈。
苔作轻衣色,波为促杼声。
岸云连鬓湿,沙月对眉生。
有脸莲同笑,无心鸟不惊。
还如朝镜里,形影两分明。
这首诗描绘了一幅生动的自然景象,通过对昆明池中一块石头的描写,展现了诗人丰富的想象力和深邃的艺术功底。首先,“一片昆明石,千秋织女名”两句,将昆明石与传说中的织女联系起来,既点出了石头所在的地理位置,也赋予了它一个浪漫的情感色彩。
“见人虚脉脉,临水更盈盈”表达了诗人对这块石头的观察,它似乎具有生命,能感受到人的目光,并在水边显得更加饱满。这种拟人化的描写手法,使读者能够感受到石头与周围环境之间的和谐共生。
“苔作轻衣色,波为促杼声”两句,则是对自然景观的细腻描绘,苔藓覆盖在石头上如同轻薄的衣物,而水波的声音则像织布时的节奏,这种比喻增添了诗歌的生动性和音乐性。
“岸云连鬓湿,沙月对眉生”描绘了一幅湖光山色的美丽画面。石头所在的岸边,云雾缭绕而又带着水汽,仿佛是湿润的鬓发;而远处的沙滩上,月亮如同眉宇间自然生长。
“有脸莲同笑,无心鸟不惊”表达了诗人对自然界和谐共存的赞美。莲花在水中笑容可掬,而周围的鸟儿也显得从容自若,没有一丝惊恐,这一切都在传递着一种宁静与平衡。
“还如朝镜里,形影两分明”最后两句,则将昆明石与诗人内心世界相连。就像清晨的镜子能够映射出一个人的真实面容和身影一样,这块石头也在诗人眼中有着鲜明而又清晰的形态和精神。
总体来说,这首诗通过对昆明石的描写,展现了自然界的美丽与生命力,以及诗人内心世界的丰富与深邃。
不详
大朴逐物尽,哀我天地功。
争得荣辱心,洒然归西风。
将知骨分到仙乡,酒饮金华玉液浆。
莫道人间只如此,回头已是一年强。
深羡青城好洞天,白龙一觉已千年。
铺云枕石长松下,朝退看书尽日眠。
投迹清冰上,凝光动早春。
兢兢愁陷履,步步怯移身。
鸟照微生水,狐听或过人。
细迁形外影,轻蹑镜中轮。
咫尺忧偏远,危疑惧已频。
愿坚容足分,莫使独惊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