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城子.别徐州

天涯流落思无穷。既相逢。却匆匆。摧手佳人,和泪折残红。为问东风余几许,春纵在,与谁同。

隋堤三月水溶溶。背归鸿。去吴中。回首彭城,清泗与淮通。寄我相思千点泪,流不到,楚江东。

形式: 词牌: 江城子

翻译

流离天涯,思绪无穷无已。相逢不久,便又匆匆别离。拉着佳人,只能采一枝暮春的杏花,含泪赠别。你问春天还剩多少,即便春意尚在,又能和谁一同欣赏?
三月的隋堤,春水缓缓。此时鸿雁北归,我却要到飞鸿过冬的湖州。回望旧地,清清浅浅的泗水在城下与淮河交汇。想要让泗水寄去相思的千点泪,怎奈它流不到湖州地。

注释

东风:代指春天。
隋堤:指汴河的河堤,因建于隋朝而得名。
背归鸿:词人南下湖州(今属浙江)而大雁北飞,所以说是“背归鸿”。
彭城:即徐州,汉高祖刘邦的家乡。
楚江:即泗水。

鉴赏

这首词是宋代文学家苏轼的《江城子·别徐州》。苏轼以深沉的情感描绘了离别时的无奈与思念。"天涯流落思无穷"开篇,表达了词人漂泊在外的孤独与无尽的思绪。"既相逢。却匆匆",写出了与佳人短暂相聚的遗憾,暗示了相聚的匆忙和分离的必然。

"携手佳人,和泪折残红",通过细节描绘了两人依依惜别的场景,泪水滴落在凋零的花朵上,更显离别的凄凉。接下来,词人借东风自问,春天虽然还在,但没有了共赏的人,又有何意义:"为问东风馀几许,春纵在,与谁同?"

下片转而描绘别后情景,"隋堤三月水溶溶",以春水的流淌象征着词人的离愁,"背归鸿。去吴中",词人如同孤雁般离开徐州,前往吴中。"回首彭城,清泗与淮通",再次强调离别的地点和对徐州的怀念。最后,词人表达出强烈的思念之情,想要寄去千点相思之泪,却只能随着流水东流,无法送达远方的楚江。

整体来看,这首词情感真挚,语言优美,通过细腻的描绘和深情的抒发,展现了词人离别徐州时的深深眷恋和无尽的哀愁。

收录诗词(3229)

苏轼(宋)

成就

不详

经历

和仲,、东坡居士,世称苏东坡、苏仙,汉族,祖籍河北栾城,北宋著名文学家、书法家、画家,历史治水名人。是北宋中期文坛领袖,在诗、词、散文、书、画等方面取得很高成就。文纵横恣肆;诗题材广阔,清新豪健,善用夸张比喻,独具风格,与黄庭坚并称“苏黄”;词开豪放一派,与辛弃疾同是豪放派代表,并称“苏辛”;散文著述宏富,豪放自如,与欧阳修并称“欧苏”,为“唐宋八大家”之一。善书,“宋四家”之一;擅长文人画,尤擅墨竹、怪石、枯木等。作品有《东坡七集》《东坡易传》《东坡乐府》《潇湘竹石图卷》《古木怪石图卷》等

  • 字:子瞻
  • 号:铁冠道人
  • 籍贯:眉州眉山(四川省眉山市)

相关古诗词

减字木兰花.彭门留别

玉觞无味,中有佳人千点泪,学道忘忧,一念还成不自由。

如今未见,归去东园花似霰,一语相开,匹似当初本不来。

形式: 词牌: 减字木兰花

如梦令.题淮山楼

城上层楼叠巘。城下清淮古汴。

举手揖吴云,人与暮天俱远。魂断。魂断。

后夜松江月满。

形式: 词牌: 如梦令

南歌子.楚守周豫出舞鬟

绀绾双蟠髻,云敧小偃巾。轻盈红脸小腰身。

叠鼓忽催花拍、斗精神。空阔轻红歇,风和约柳春。

蓬山才调更清新。胜似缠头千锦、共藏珍。

形式: 词牌: 南歌子

南歌子

琥珀装腰佩,龙香入领巾。只应飞燕是前身。

共看剥葱纤手、舞凝神。柳絮风前转,梅花雪里春。

鸳鸯翡翠两争新。但得周郎一顾、胜珠珍。

形式: 词牌: 南歌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