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用两个及以上关键字进行搜索
辛勤得茧不盈筐,灯下缫丝恨更长。
著处不知来处苦,但贪衣上绣鸳鸯。
这首诗描绘了一幅蚕食桑叶、吐丝作茧的生动画面。"辛勤得茧不盈筐"表明蚕 虫孜孜不息,吃着桑叶,却始终无法把它的茧织满篮子,这既是对蚕虻勤劳本性的描绘,也隐含了诗人对自己或他人的辛勤工作却难以获得相应回报的感慨。"灯下缫丝恨更长"则进一步渲染了这种辛苦的情景,夜以继日,蚕虻在微弱的灯光下继续吐丝,这里的“恨”字表达了一种对无法尽快完成工作的无奈和哀怨。
接下来两句“著处不知来处苦,但贪衣上绣鸳鸯”,诗人通过蚕虻的辛勤劳作,反衬出人类对于物质享受的盲目追求。蚕 虫虽然不知道自己所作之茧将会被人取走,最终成为华美衣饰的一部分,但它们仍旧不停歇地工作着。这里,“但贪”一词,显得有些讽刺意味,它批评了人们对于物质享受的过度追求,即使这些享受是以牺牲他人的辛勤劳动为代价。
整首诗通过蚕虻吐丝织茧这一生动景象,既表达了对辛勤工作者的同情,也含蓄地批评了社会上某些人对于物质追求的盲目性。
不详
五代后蜀诗人。一作诒恭,又作诏恭。唐末入蜀,因慷慨敢言,无媚世态,数遭流遣。后值蜀高祖孟知祥搜访遗材,起为大井县令。贻恭能诗,诙谐俚俗,多寓讥讽。高祖末年,臣僚多尚权势,侈敖无节,贻恭作诗讽之,高祖赞为“敢言之士也。”《咏安仁宰捣蒜、《咏虾蟆》、《咏王给事》等,讥刺缙绅及轻薄之徒,为彼所恶,痛遭捶楚。《全唐诗》收录其诗十首
三斤绿茗赐贻恭,一种颁沾事不同。
想料肠怀无荅处,披毛戴角谢郎中。
安仁县令好诛求,百姓脂膏满面流。
半破磁缸成醋酒,死牛肠肚作馒头。
帐生岁取餐三顿,乡老盘庚犯五瓯。
半醉半醒齐出县,共伤涂炭不胜愁。
世人空解竞丹青,惟子通玄得墨灵。
应有鬼神看下笔,岂无风雨助成形。
威疑喷浪归沧海,势欲拿云上杳冥。
静闭绿堂深夜后,晓来帘幕似闻腥。
名山主簿实堪愁,难咬他家大骨头。
米纳功南钱纳府,祗看江面水东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