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杨诗(其三)

踯躅广莫间,乾坤迫迟暮。

一接容城生,遂令豁衷素。

往者大难集,边尘窘天步。?藩托援师,皇诚柰深顾。

阴谋重借寇,耗我黔首赋。

谓遘互市欢,弭其来侵路。

生也叫阊阖,画沙请前箸。

堂堂如中国,戚戚仅奸竖。

障尉适穷边,年命不反悟。乾威■竖魄,伏机乃大露。

命尔尚书郎,忧天渐成痼。

赐环主恩深,请剑臣节固。

安危托将相,腹心横巨蠹。

岂惟臣私愤,万口胁莫吐。

吏议既以深,龙鳞遂终忤。

惨淡滨海臣,传章复寻讣。

夕卧五四起,明河望东注。

颇闻草奏时,业已为棺具。

元造竟何心,茫茫一身付。

所忧在国谋,敌志谐举措。

大泽沦兼城,澜涛谁能募。

形式: 古风

鉴赏

这首诗是明代文学家王世贞的《三杨诗》其三,主要表达了对国家命运的忧虑和对当政者的批评。诗人通过描绘广袤天地间的徘徊,暗示了时光的紧迫和人生的迟暮。他提到容城之遇,似乎有所启发,但随后指出过去国家面临重大困难,边境战事频仍,援军无力,导致民生凋敝。诗人批评统治者借助外敌,加重了百姓的负担,并期望通过和平交易来阻止侵略。

诗人进一步揭示了朝廷内部的腐败,奸佞当道,忠诚之士被排挤到偏远之地,而权臣却掌控着决策,形势严峻。他自比为海滨忠诚之臣,虽有忠心却遭遇冷落,甚至面临死亡的威胁。诗人表达出对国家未来的深深忧虑,担心敌人的策略会得逞,城市陷落,无人能挽狂澜。

最后,诗人感慨自身命运多舛,忧虑国事,即使在撰写奏章时,已经预感到悲惨的结局。他质问元首的用心,对个人命运的无奈以及对国家大计的担忧,都凝聚在这首诗中,展现了深厚的情感和对时局的洞察。

收录诗词(7088)

王世贞(明)

成就

作品:《弇山堂别集》、《嘉靖以来首辅传》、《觚不觚录》、《弇州山人四部稿》

经历

明代的文学家、史学家。为“后七子”领袖之一。官刑部主事,累官刑部尚书,移疾归,卒赠太子少保。好为古诗文,始于李攀龙主文盟,攀龙死,独主文坛二十年。

  • 称谓:又号弇州山人
  • 字:元美
  • 号:凤洲
  • 籍贯:太仓(今江苏太仓)
  • 生卒年:1526年-1590年

相关古诗词

偶书(其一)

郁郁桓魋墓,白石何嶙峋。

惜哉三年力,不能葬其身。

空见抚琴士,千载悲斯人。

形式: 古风 押[真]韵

偶书(其二)

黄雀拟螳螂,下乃见弹射。

古来奸雄辈,颇复遇其敌。

祸败徇所常,胜者亦焉得。

形式: 古风

偶书(其三)

邯郸倡家女,巧笑倩红妆。

如无好颜色,何以结不忘。

借谓鲜所私,何以得为倡。

形式: 古风 押[阳]韵

偶书(其四)

长安狭邪客,片语黄金千。

归来但壁立,四座称豪贤。

称者渐不识,零落一身偏。

形式: 古风 押[先]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