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首诗名为《童子石》,是明代诗人成鹫所作。诗中以“童子石”为意象,巧妙地将顽石与童心相对比,揭示了诗人对童真世界的向往与珍惜。
首句“唤尔作顽石”,以顽石开篇,形象地描绘出石头的坚硬与沉默,仿佛是对童年的遗忘或忽视。接着,“旁观为不甘”一句,转折突显出诗人对这种状态的不满和渴望改变,暗示着内心深处对童真世界的追求。
“轩渠忘语默,匍匐学槃谈”两句,运用对比手法,将童年的自由与快乐(轩渠,形容欢快)与成人的拘束(语默,指言语与沉默)进行对比,同时通过“学槃谈”(槃谈,可能是指学习谈论或交流)这一动作,表达了诗人试图找回或模仿童年时的纯真与交流的愿望。
“人事有雕琢,童心无二三”则进一步点明了成人世界与童年的差异,前者充满了世故与复杂(雕琢),后者则是纯粹与不变(无二三)。这不仅是对现实的反思,也是对保持纯真本性的呼唤。
最后,“百城烟水外,相望在同参”两句,将视野扩展至更广阔的天地,表达了诗人希望在更广阔的世界中找到与童真相似的存在,或是与之相呼应的情感共鸣。这里的“同参”可能指的是与童真心灵的相遇或理解,寓意着对纯真世界的深切向往与追求。
整体而言,这首诗通过“童子石”的意象,深刻探讨了成人世界与童年世界的差异,以及诗人对于保持纯真本性和寻找心灵共鸣的渴望。语言简洁而富有哲理,情感真挚而深沉,展现了诗人对人生、人性的深刻洞察与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