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居寂寥与世如隔是非不到荣辱两忘因忆秋崖工部尝教以我爱山居好十诗追次其韵聊写穷山之趣(其二)

我爱山居好,蔬畦间莳花。

笕泉归爨舍,篝火乞邻家。

茁嫩猫头笋,焙芳雀舌茶。

野人曾拜号,何用给黄麻。

形式: 五言律诗 押[麻]韵

翻译

我喜爱山居生活,喜欢在菜园里种花。
从竹笕中汲取泉水回炊房,借邻居的篝火煮茶。
新鲜的猫头笋生长旺盛,烘焙出雀舌般的茶叶清香。
我这个乡野之人曾被尊称为某号,何需再用黄麻来表达敬意。

注释

我:第一人称代词,指诗人自己。
蔬畦:菜园。
莳:种植。
笕泉:竹笕引来的山泉。
爨舍:炊房,烧火做饭的地方。
篝火:野外的火堆。
茁嫩:生长得茂盛而嫩绿。
猫头笋:一种野生的竹笋。
焙:烘焙。
雀舌茶:形容茶叶细小如雀舌。
野人:乡村居民,自谦之词。
拜号:被授予某种称号或尊称。
给:给予,这里表示需要或接受。
黄麻:古代的一种植物纤维,用于制作绳索或纸张。

鉴赏

这首诗描绘了一种超脱世俗的山居生活,诗人表达了自己对自然界的热爱和对简单生活的向往。开篇“我爱山居好,蔬畦间莳花”直接表明了诗人的情感倾向,喜欢在田野间种植莲花的山中生活。

“笕泉归爨舍,篝火乞邻家。”这里的“笕泉”指的是清澈的泉水,“爨舍”则是简陋的住所。诗人将泉水引入居所,表明了对自然的依赖和亲近。而“篝火乞邻家”则描绘了一种自给自足又不孤单的生活状态,通过邻里间互相帮助点燃火堆,展现了诗人对于社区生活的向往。

接下来的“茁嫩猫头笋,焙芳雀舌茶。”中,“茁嫩”形容竹笋的嫩绿色泽,通过对比猫头,突出了竹笋的鲜美与独特。同时,“焙芳”和“雀舌茶”则是诗人对生活中细节的享受,其中“雀舌茶”更是一种特殊的茶叶形状,被赋予了诗意。

最后两句“野人曾拜号,何用给黄麻。”表达了一种超然物外的心境。这里的“野人曾拜号”可能是指野人曾经有过某种称谓或名号,而“何用给黄麻”则暗示了对功名利禄的淡漠,黄麻通常用于捆绑,诗中使用此物象征着世俗的束缚。

整首诗通过生动的细节描写和意境的营造,展现了一种与世隔绝、超然物外的山居生活美学。

收录诗词(127)

吴锡畴(宋)

成就

不详

经历

一作元范。吴儆从孙。精研理学。有《兰皋集》

  • 字:元伦
  • 号:兰皋
  • 籍贯:徽州休宁
  • 生卒年:1215—1276

相关古诗词

次韵写兴

不学韩公咎斗牛,此心无愧许沙鸥。

阴晴明日自难料,得失频年已熟筹。

痴计空为千载虑,虚名翻误一生忧。

閒中菘韭皆真味,绝胜羊腔进膳羞。

形式: 七言律诗 押[尤]韵

次韵题纯老房竹

有竹便不俗,萧疏三数竿。

云深茶灶湿,雨过佛灯寒。

纪壁何年种,停经了日看。

尘劳应可涤,几欲借薄团。

形式: 五言律诗 押[寒]韵

竹洲重葺仁寿堂

抗章当日勇辞荣,三咏循陔世念轻。

娱悦高堂仁者寿,壅培遗植圣之清。

云涵翠葆添新荫,秋逼青琅戛旧声。

故址依然成栋宇,水心题扁尚晶明。

形式: 七言律诗 押[庚]韵

春望

春事今如此,凭高兴未阑。

半帘疏雨过,一院落花閒。

草色迷幽径,禽声出晚山。

东风能育物,不改鬓毛斑。

形式: 五言律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