舟行鸬鹚湖

万顷波平绿涨浓,祠开黄道正蒙茸。

占来泽气常疑雨,听入山风已逗钟。

短屐便将寻紫峡,轻帆忽复指青松。

此中好景偏宜夜,莫阻游人月下筇。

形式: 七言律诗 押[冬]韵

鉴赏

这首《舟行鸬鹚湖》由清代诗人钱鸿所作,描绘了诗人乘舟于湖上,沿途所见之景,以及对自然美景的深深喜爱与感慨。

首句“万顷波平绿涨浓”,以“万顷”形容湖面广阔无垠,波光粼粼,绿意盎然,展现出一幅宁静而生机勃勃的画面。接着,“祠开黄道正蒙茸”一句,巧妙地将湖边的祠堂与自然景观相融合,黄道象征着日出或日落时分的光线,渲染出一种温暖而祥和的氛围,同时“蒙茸”一词生动地描绘了祠堂周围草木茂盛的景象。

“占来泽气常疑雨,听入山风已逗钟”两句,进一步展现了湖上的自然现象与人文活动的和谐共存。泽气是指湖面上升起的水汽,诗人通过“疑雨”二字,既表达了对水汽可能引发雨水的联想,也暗示了湖面的湿润与生机。山风与钟声交织在一起,不仅增添了诗境的动态感,也赋予了画面以时间的流动感,让人感受到自然与人类生活的紧密联系。

“短屐便将寻紫峡,轻帆忽复指青松”两句,通过“短屐”和“轻帆”的细节描写,展现了诗人轻松愉悦的游历状态。寻找“紫峡”和指向“青松”的动作,不仅体现了诗人对自然美景的探索与欣赏,也暗含了一种对美好事物的追求与向往。

最后,“此中好景偏宜夜,莫阻游人月下筇”两句,表达了诗人对夜晚湖上景色的喜爱,并邀请读者一同在月光下漫步,体验这份宁静与美好。这里的“筇”指的是竹杖,象征着自由自在的游历状态,同时也寓意着诗人对自然之美的深刻感悟与赞美。

整体而言,这首诗通过对湖上风光的细腻描绘,以及对自然与人文和谐共生的赞美,展现了诗人对大自然的热爱与敬畏之情,同时也传递出一种悠然自得的生活态度。

收录诗词(3)

钱鸿(清)

成就

不详

经历

不详

相关古诗词

秋夜闻邻姬鼓瑟

露冷梧楸玉杵催,谁携宝瑟漫徘徊。

无心自谱鸳鸯曲,有意偏添鹦鹉杯。

拂拂梁尘飞绮柱,离离凤影落丛台。

高堂夜永清晖遍,疑引潇湘帝子来。

形式: 七言律诗 押[灰]韵

烟雨楼

楼外笙歌列画船,湖光春色总堪怜。

游心不待壶觞醉,写景难将水墨传。

晴浪忽飞千尺雨,远村常带几分烟。

斜阳乍向层城下,月色无尘到槛边。

形式: 七言律诗 押[先]韵

送杨武部奉使交趾

甲帐云从象郡开,日南惊见使星来。

披诚自有珊瑚树,怀远犹存马援台。

泽遍雕题蛮獠舞,檄传浪泊鼓钟回。

伫看万里图王会,汉殿真儒谕蜀才。

形式: 七言律诗 押[灰]韵

原过初传简,张骞已拜侯。

一丛枝更密,千亩节还修。

乐向玄池奏,音从嶰谷求。

离离芳实好,只许凤凰游。

形式: 五言律诗 押[尤]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