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首诗名为《十六字令》,由清代诗人丁淑媛所作。通过简洁的语言,诗人描绘了一幅冬夜静谧而略带凄凉的画面。
“听。窗外如何月有声。” 开篇以一问句引出,仿佛在倾听窗外的月色是否在低语,营造出一种神秘而又宁静的氛围。月光下的世界,往往给人以超脱尘世的感觉,此处的“月有声”,更是将月光赋予了生命,增添了几分诗意。
“寒无寐,风雪正三更。” 继续描绘夜晚的景象,寒冷的空气中,人们难以入眠,或许是因为外面的风雪交加,又或是内心思绪万千。三更时分,即子夜时分,是古人认为一天中最静谧、最易引发思乡之情的时刻。这一句不仅写出了环境的恶劣,也暗示了人物内心的孤独与不安。
整首诗虽短小,却蕴含着丰富的意境和情感。通过“月有声”这一想象,诗人将自然界的寂静与人的内心活动巧妙地结合在一起,使得读者在感受自然美的同时,也能体会到诗人对孤独、寒冷和时间流逝的深刻感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