送莱芜萧簿

萧生业本儒术起,稍因读法得其指。

栖息十年白鹿洞,担囊一卷青乌子。

岱宗雄蟠大海滨,衣冠气王中有人。

我家松槚三千树,鞍山东望华不注。

为说干时常轗轲,独怜明主能知遇。

莱芜作簿更谁群,但恨无过范史云。

釜里蠹鱼堪自见,鞭下虫蛆讵忍闻。

看君才岂催科拙,请谒公门非所屑。

藩臣答诏误承恩,翻然遂就迁官列。

匹马悠悠复路岐,即今失意欲何之。

同乡冢宰谙名姓,府掾郎曹伫可期。

形式: 古风

鉴赏

此诗《送莱芜萧簿》由明代诗人李攀龙所作,描绘了一位名为萧生的官员在仕途上的起伏与心境的变化。

首句“萧生业本儒术起”,点明萧生出身于儒学世家,以学问为根基。接着“栖息十年白鹿洞,担囊一卷青乌子”两句,运用典故,描述萧生在学术上潜心研究,十年如一日,不仅精读儒家经典,还涉猎其他学问,展现了其博学多才的一面。

“岱宗雄蟠大海滨,衣冠气王中有人”两句,借景抒情,以泰山的雄伟和海滨的壮阔象征国家的繁荣与士人的风骨,表达了对国家和人才的赞美之情。

“我家松槚三千树,鞍山东望华不注”两句,通过描写自家的松树和远望的山峰,营造出一种宁静而深远的意境,同时也暗示了萧生家族的深厚底蕴和他对家乡的深情。

“为说干时常轗轲,独怜明主能知遇”两句,表达了萧生在仕途上虽历经坎坷,但庆幸遇到了明主的赏识,给予了他施展才华的机会。

“莱芜作簿更谁群,但恨无过范史云”两句,提到萧生在莱芜任职时的处境,表达了对他才能未被充分施展的遗憾,同时以范史云为榜样,希望得到更多的认可和机会。

“釜里蠹鱼堪自见,鞭下虫蛆讵忍闻”两句,以釜中的蠹鱼和鞭下的虫蛆为喻,形象地表达了对官场黑暗的讽刺,以及对清廉官员的同情。

“看君才岂催科拙,请谒公门非所屑”两句,鼓励萧生不要因为官场的不公而气馁,强调了个人才德的重要性,不应为了官职而屈尊求人。

“藩臣答诏误承恩,翻然遂就迁官列”两句,描述了萧生因回答诏书不当而意外获得升迁,体现了命运的转折和机遇的难得。

“匹马悠悠复路岐,即今失意欲何之”两句,描绘了萧生在仕途上遭遇挫折后的迷茫与困惑,表达了对未来的不确定感。

“同乡冢宰谙名姓,府掾郎曹伫可期”两句,寄希望于同乡高官能够了解并帮助萧生,期待他在官场上有更好的发展。

整体而言,这首诗通过对萧生个人经历的描绘,反映了明代官场的复杂性和人性的多面性,同时也表达了对才华横溢却遭遇不公者的深切同情,以及对公正用人制度的呼唤。

收录诗词(1426)

李攀龙(明)

成就

不详

经历

汉族。明代著名文学家。继“前七子”之后,与谢榛、王世贞等倡导文学复古运动,为“后七子”的领袖人物,被尊为“宗工巨匠”。主盟文坛20余年,其影响及于清初

  • 号:沧溟
  • 籍贯:历城(今山东济南)
  • 生卒年:1514—1570

相关古诗词

岁杪放歌

终年著书一字无,中岁学道仍狂夫。

劝君高枕且自爱,劝君浊醪且自沽。

何人不说宦游乐,如君弃官复不恶。

何处不说有炎凉,如君杜门复不妨。

纵然疏拙非时调,便是悠悠亦所长。

形式: 古风

赠殿卿

前年赐环承主恩,去年解裾辞王门。

身经畏途色不动,心知世事口不论。

自顾平生为人浅,羡君逃名我不免。

自怜垂老尚凭陵,羡君混俗我不能。

有酒便呼桃叶妓,得钱即饭莲花僧。

形式: 古风

金吾行赠戴将军

先皇诸将何其雄,君家大人国士风。

赐钱留起嫖姚第,诏宴数入兰台宫。

五云忽变石城气,七校亲随万乘东。

当年带砺山河在,四海车书日月通。

侍从敢闻潜邸事,朝廷竟录代来功。

此时十岁羽林孤,跃马能弯两石弧。

汉主临轩求故剑,承恩一拜执金吾。

生成燕颔宁辞武,得奉龙颜不羡儒。

三提卤簿陪陵寝,再护楼船下郢都。

禁中自失张安世,天上还看周亚夫。

形式: 古风

逼除过右史水村江山人同赋

夜来北渚北风急,打头雪花大如笠。

片纸东飞右史书,诘朝小作湖中集。

到门白鸟出高巢,系马南山迸人入。

使君亭午未解醒,肃客登筵一长揖。

地僻兼无俗子妨,樽空况有邻家给。

意气还须我辈看,功名但任儿曹立。

瞥眼旋惊青岁徂,沾唇莫放金杯涩。

世上悠悠已自谙,即今不饮嗟何及。

醉听楚调起寒云,綵笔凭陵朱丝湿。

平生多少伯牙心,此日因之寄篇什。

形式: 古风 押[缉]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