悲淮南

淮民穷到骨,忍复搥其肌。

不知铁钱禁,作俑者为谁。

行商断来路,清野多流离。

主人日边来,四牡驱以驰。

或云易之是,或云收之宜。

几人困往返,遂逐文书移。

救焚卒无策,燎火久益滋。

缅怀征搉初,山海煮摘时。

虽云便公家,亦复挠其私。

今者纵虎豹,而使渴与饥。

萧萧芦苇林,日夜边风吹。

悲哉淮南民,持此将安之。

形式: 古风 押[支]韵

翻译

淮南的百姓穷得骨瘦如柴,竟还要遭受敲打皮肉之苦。
他们不明白为何会有铁钱流通的禁令,是谁制定了这样的规定。
商贩的路被切断,乡村荒芜,许多人流离失所。
主人从远方赶来,乘坐骏马疾驰而来。
有人认为应该交换物资,有人主张应该收归国有。
许多人因物资调动而疲于奔命,文书往来频繁。
面对火灾无计可施,火势反而愈演愈烈。
回想起当初征税之时,如同山海般繁重的税负。
虽然说是为了公家利益,但也损害了他们的私利。
如今放任虎豹般的官府盘剥,让百姓饱受饥渴之苦。
芦苇在边境的风中摇曳,日夜哀鸣。
淮南的百姓真是悲惨,他们将如何度过这样的困境?

注释

铁钱:古代的一种硬币。
作俑者:比喻始作俑者,指最初制定政策的人。
行商:流动的商人。
清野:清理乡村,使之荒芜。
四牡:骏马,古代驾车的四匹雄马。
易之:交换物资。
收之宜:适宜收归国有。
征搉:征税。
山海煮摘时:形容税负沉重,像山海一样难以承受。
公家:指政府。
私:个人的利益。
虎豹:比喻贪婪的官府。
萧萧:形容风声凄凉。
边风:边境地区的风。

鉴赏

这首诗描绘了淮南地区百姓的贫困生活,以及官府征税带来的痛苦。开篇“淮民穷到骨,忍复搥其肌”两句,生动地展现了百姓的极度贫困,无以为生,只能忍受着生命中最后一丝气力。

接下来的“不知铁钱禁,作俑者为谁”表达了对官府征税不明所以的无奈和愤懑。铁钱指的是当时的货币,而作俑则是古代一种祭祀用的土塑人形,这里用来比喻被逼迫至死的百姓。

“行商断来路,清野多流离”两句描绘了商旅中断、田园荒废的情况,反映出社会经济活动受到了严重影响。随后,“主人日边来,四牡驱以驰”则是官府催税的紧迫场景,主人不惜使用马匹追赶,以示急迫。

诗人接着表达了对时政的疑问和批评:“或云易之是,或云收之宜。几人困往返,遂逐文书移。”这里的“易”、“收”可能指的是不同的税收政策,而“几人困往返”则是官吏们在征税过程中的反复无常。

“救焚卒无策,燎火久益滋”两句形象地表达了百姓在重压之下无法自拔的绝望,以及他们对未来没有任何希望。接着,“缅怀征搉初,山海煮摘时”则是诗人回忆起最初征战时的情景,对比现实中的困苦,感慨万千。

“虽云便公家,亦复挠其私”表达了对官府利用名义行私的批判。而最后,“今者纵虎豹,而使渴与饥。萧萧芦苇林,日夜边风吹。”则是形象地描绘了一种放纵凶猛之物(虎豹),并让人们面临饥饿的痛苦,通过对自然景观的描写来强化这种痛苦感。

结尾“悲哉淮南民,持此将安之”表达了诗人对淮南百姓命运的深切同情和忧虑,以及对未来出路的渴望。

收录诗词(449)

刘过(宋)

成就

不详

经历

长于庐陵(今江西吉安),去世于江苏昆山,今其墓尚在。四次应举不中,流落江湖间,布衣终身。曾为陆游、辛弃疾所赏,亦与陈亮、岳珂友善。词风与辛弃疾相近,抒发抗金抱负狂逸俊致,与刘克庄、刘辰翁享有“辛派三刘”之誉,又与刘仙伦合称为“庐陵二布衣”。有《龙洲集》、《龙洲词》

  • 字:改之
  • 号:龙洲道人
  • 籍贯:吉州太和(今江西泰和县)
  • 生卒年:1154~1206

相关古诗词

游岝崿山

倦游华发老飘飘,意气依然在九霄。

努力尚能登岝崿,废诗那可寄参寥。

攲斜古寺云为屋,稳帖溪流石架桥。

安得柳间桃李动,丹青吾欲画生绡。

形式: 七言律诗 押[萧]韵

游郭希吕石洞二十咏(其七)小烂柯

游戏一弹棋,岁月驹隙过。

不如两忘机,石上跏趺坐。

形式: 五言绝句 押[个]韵

游郭希吕石洞二十咏(其十四)飞雪

山前大飞雪,路有何处入。

蒙茸亦花飞,冷溅征衣湿。

形式: 五言绝句 押[缉]韵

游郭希吕石洞二十咏(其三)书院

力学如力耕,勤惰尔自知。

但使书种多,会有岁稔时。

形式: 五言绝句 押[支]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