炙砚

文思忽飞扬,冰凝砚一方。

炙馀资石炭,化处受玄霜。

调燮交离坎,中和适燠凉。

不须呵彩笔,抒藻有辉光。

形式: 五言律诗 押[阳]韵

鉴赏

这首诗《炙砚》由清代诗人徐以升所作,通过细腻的描绘,展现了对砚台的深情赞美与深刻理解。

首句“文思忽飞扬”,开篇即以生动的笔触描绘了创作时灵感涌现的情景,仿佛文思如同飞翔的鸟儿,自由而灵动。接下来,“冰凝砚一方”则将这种想象具体化为砚台上凝结的冰晶,既形象地表现了砚台的质地,也暗示了创作环境的清冷与专注。

“炙馀资石炭,化处受玄霜”两句,巧妙地运用了对比手法,一方面通过“炙馀”(余热)与“石炭”(煤炭)的联系,展现了创作过程中温度变化的影响;另一方面,“化处受玄霜”则进一步强调了时间与环境对创作材料的微妙作用,暗示了作品的形成过程充满了变化与转化。

“调燮交离坎,中和适燠凉”两句,运用了易学中的概念,将创作过程比作阴阳调和、五行相生的过程,体现了诗人对艺术创作内在规律的深刻洞察。这里,“离坎”代表了阴阳二气的对立与统一,而“燠凉”则象征了作品情感与氛围的平衡与和谐。

最后,“不须呵彩笔,抒藻有辉光”两句,表达了对创作工具与过程的自信与赞美。诗人认为,真正的才华与灵感无需借助外在的辅助,如呵气使彩笔发光,而是自然流露,光芒四射。这不仅是对砚台的赞美,也是对所有艺术家创作能力的高度肯定。

整体而言,这首诗通过对砚台的细致描绘,不仅展现了其物理特性和使用场景,更深入探讨了创作过程中的情感体验、技艺运用以及艺术本质,体现了诗人对传统文化和美学价值的深刻理解和独到见解。

收录诗词(3)

徐以升(清)

成就

不详

经历

不详

相关古诗词

关山月

大旗霞卷夕阳残,旋见边城涌玉盘。

鼓角无声霜气肃,山河流影镜光寒。

白头汉将占星立,红泪胡姬倚马看。

净扫烟尘天阙迥,清辉多处识长安。

形式: 七言律诗 押[寒]韵

冰花

犁星没后水藏漪,泽畔鳞鳞见异姿。

凝艳不教青帝王,斗华休遣夏虫知。

凌波神女搴还薄,作雪天工剪并奇。

莫讶清英易消歇,杨家山已付流澌。

形式: 七言律诗 押[支]韵

禹州道中

茫茫四野寒萧骚,朔风动地声怒号。

车帷卷破马踯躅,夕阳惨淡横平皋。

行人瑟缩帽檐侧,手脚冻冷面如墨。

晚来投店满衣尘,童仆相看不相识。

形式: 古风

题戴巨川庶子画马

先生画马如画牛,不著鞍鞯不络头。

超遥肯与驽骀伍,放旷还同麋鹿游。

先生相马如相士,德合刚柔比君子。

神闲气静在平时,电激飙驰日千里。

拈毫十日又五日,惨淡经营能事毕。

恍疑貌出古纤骊,直压开元卌万匹。

君不见黄金之勒锦障泥,多少款段当风嘶。

安得壮士驰骏足,层冰蹴裂交河西。

形式: 古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