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首诗由南宋末年到元初时期的文学家刘辰翁所作,名为《文文山画像赞》。诗中以一种深沉而略带悲凉的笔触,描绘了对文文山(即文天祥)的追思与敬仰之情。
“闲居忽忽,万古咄咄。” 开篇便营造出一种时间的悠长与空间的辽阔感,仿佛在说,无论是在这短暂的闲居时光里,还是在那遥远的万古长河中,都充满了对文文山的怀念与感慨。
“天风惨然,如动生发。” 这一句通过自然界的景象来表达情感,天风的凄厉似乎触动了内心的生发,暗喻着对文天祥精神的共鸣与激荡。
“如何寻约,亦念束刍。” “寻约”可能是指寻找文天祥留下的遗志或约定,“束刍”则是指祭祀用的草束,这里表达了对文天祥精神的追忆与祭奠。
“岂其英爽,犹累形躯。” 这一句是对文天祥人格魅力的赞美,即便他的身体已逝,但他的英气与智慧依然影响着后人。
“同时之人,能不颡泚。” 意味着与文天祥同时代的人,面对他的伟大与高尚,无不感到敬畏与自省。
“昔忌其生,今妒其死。” 最后两句揭示了人性的复杂,既忌惮文天祥的生前成就,又嫉妒他死后仍能受到如此之高的赞誉,表达了对文天祥人格与精神的深刻认同与崇敬。
整体而言,这首诗通过对文天祥的追忆与赞颂,不仅展现了个人的情感世界,也反映了对历史人物的深刻思考与评价,体现了刘辰翁深厚的文化底蕴和人文关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