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首诗《秦权》由宋代诗人释居简所作,通过对比秤的精确与历史的遗忘,表达了对时间流逝和事物变迁的深刻感慨。
首句“自程文法较锱铢”,以“程文法”比喻法律或规则,而“锱铢”则是极小的重量单位,这里形象地描绘了在严格的法律或规则下,每一分一毫都受到精确衡量的情景。这既是对古代计量制度严谨性的赞美,也暗含着对公平正义的追求。
次句“汗竹韦编付烬馀”,“汗竹”指经过汗水浸润的竹简,常用来形容珍贵的文献;“韦编”则是用熟牛皮绳编连竹简,是古代书籍的一种形式。这两词联用,描绘了古代文献的珍贵与脆弱,它们可能因时间的流逝、战争的破坏或是自然的灾害而化为灰烬。这里的“烬馀”即剩余的灰烬,象征着历史记忆的残存。
后两句“倒置重轻矜缜密,不知三十六年疏”,进一步深化了主题。前半句“倒置重轻矜缜密”使用了拟人化的手法,将秤比作人,强调其在衡量物品时的严谨与细致,即使是最微小的差异也不放过。然而,后半句“不知三十六年疏”则揭示了一个看似矛盾的现实:尽管秤在使用时极其精确,但随着时间的推移,人们对于其背后的历史和价值却逐渐淡忘,甚至可能被忽视。这反映了时间的无情和人类记忆的有限性。
整首诗通过秤这一日常工具的精确与历史记忆的遗忘之间的对比,探讨了公平与遗忘、精确与遗忘的主题,展现了诗人对历史变迁的深思和对时间流逝的感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