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园草堂新成二首(其二)

密覆荒茅已数重,中开别户更相容。

苦无公事妨人乐,多有清闲借客慵。

南浦潮平分剩水,北山路近得青松。

怪翁归意何能缓,新筑高台见卧龙。

形式: 七言律诗 押[冬]韵

鉴赏

这首诗描绘了东园草堂新建成后的景象与氛围,充满了自然之美和宁静之感。

首句“密覆荒茅已数重,中开别户更相容”,以“密覆”形容草堂周围茂密的植被,仿佛覆盖了一层厚厚的绿意,而“荒茅”则暗示了原先的荒芜之地。通过“数重”强调了植被的繁茂,而“中开别户”则描绘了在如此繁茂的环境中,草堂巧妙地开辟出一片空间,与四周的自然环境和谐共存,相得益彰。

接着,“苦无公事妨人乐,多有清闲借客慵”两句,表达了草堂主人对生活的态度。他似乎在说,没有公务的打扰,生活充满了乐趣;而草堂的清闲环境,也欢迎着宾客前来享受这份宁静,甚至有些“慵懒”,但这种慵懒并非消极,而是对生活的一种享受和珍惜。

“南浦潮平分剩水,北山路近得青松”描绘了草堂周围的自然风光。南浦处,潮水平静,仿佛将多余的水分割开来,展现出一种宁静之美;北山之路上,青松挺立,为这宁静的环境增添了几分生机与活力。

最后,“怪翁归意何能缓,新筑高台见卧龙”两句,以“怪翁”自指,表达了对草堂的喜爱之情以及对美好事物的渴望。新筑的高台,不仅是为了观赏美景,更是为了见到传说中的“卧龙”,即隐居的贤士或美好的愿景,体现了诗人对理想生活的向往和追求。

整体而言,这首诗通过对东园草堂及其周边环境的细腻描绘,展现了诗人对自然之美的欣赏、对宁静生活的向往以及对理想境界的追求,充满了诗意与哲思。

收录诗词(240)

叶梦得(宋)

成就

不详

经历

绍圣四年(1097)登进士第,历任翰林学士、户部尚书、江东安抚大使等官职。晚年隐居湖州弁山玲珑山石林,故号石林居士,所著诗文多以石林为名,如《石林燕语》、《石林词》、《石林诗话》等。绍兴十八年卒,年七十二。死后追赠检校少保。在北宋末年到南宋前半期的词风变异过程中,是起到先导和枢纽作用的重要词人。作为南渡词人中年辈较长的一位,开拓了南宋前半期以"气"入词的词坛新路。叶词中的气主要表现在英雄气、狂气、逸气三方面

  • 字:少蕴
  • 籍贯:苏州吴县
  • 生卒年:1077~1148

相关古诗词

三月八日草堂独坐

四年身不到吾庐,底处仍堪话左符。

闭阁漫怜公事少,投簪敢说宦情无。

军声早已吞穷寨,使指何时返旧都。

故作茅堂开水槛,要知心自在江湖。

形式: 七言律诗 押[虞]韵

徐惇立相过

茅斋一曲傍寒湾,邂逅终年伴我閒。

契阔易惊成岁月,追寻空复望江山。

暂留客枕听疏雨,遥想吾庐掩旧关。

落莫归心谁与话,坐谈聊为起衰颜。

形式: 七言律诗 押[删]韵

同惇立游蒋山谒宝公塔王荆公墓晚过草堂寺周颙故宅也

我居在城府,再至俄二年。

岂无山水心,可奈簿领缠。

今晨偶乘兴,适此宾从贤。

零雨洗骄阳,谷中听流泉。

凭高快远览,正见江浮天。

至人本无心,与我常周旋。

谁云唤不应,汝意自不虔。

麦陇稍已滋,横水涨微涟。

佳城倚华表,拱木埋貂蝉。

暮过草堂寺,借榻聊暂眠。

不复闻怨鹤,茅檐但连延。

归路践落日,群峰郁相先。

回风送远响,墟里生晚烟。

吾庐怅何许,东望良慨然。

形式: 古风 押[先]韵

明日复游石头城清凉寺再用前韵

大江汹西来,故国今几年。

我衰倦登临,坐愧双行缠。

忽惊山阴集,邂逅来群贤。

俛仰吊前古,高谈注渊泉。

千岩过宿雨,馀润滋麦天。

颓檐翳崖壁,过午不得旋。

像佛再经始,此邦心亦虔。

稍欣台殿新,废沼依沦涟。

坐怀马化龙,仅作螂捕蝉。

相倾走掣电,讵暇安枕眠。

六飞暂东巡,恨尔不少延。

单于久凋残,屈已今我先。

衰惫乘一障,无功记凌烟。

乞身自兹始,此计君傥然。

形式: 古风 押[先]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