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诗《送潘尚书改调南京》由明代诗人梁有誉所作,通过细腻的情感描绘与历史典故的巧妙融合,展现了对友人的深厚情谊以及对其仕途变迁的感慨。
首联“曾向东山起谢公,自怜筹策几人同”,以东晋名相谢安的典故起笔,表达了对友人潘尚书才华与抱负的赞赏,同时也流露出对自己在仕途上能与之并肩同行者的自怜之情。这里将个人情感与历史人物相联系,既增加了诗歌的历史厚重感,也体现了诗人对友情的珍视。
颔联“清时心迹行藏里,白首诗篇感慨中”,进一步深化了主题。在“清时”背景下,诗人以“心迹”和“诗篇”为载体,抒发了对时光流逝、年华老去的感慨。这里的“白首”不仅指年龄的增长,更蕴含着对人生经历的深刻反思,以及对过往岁月的怀念与留恋。
颈联“曳履汉庭虚夜月,鸣珂江左自秋风”,运用了汉代与江南的地理文化符号,形象地描绘了友人从繁华的京城到宁静的江南的转变。曳履汉庭,象征着友人在京城的官场生活;而“虚夜月”与“鸣珂江左”的对比,既展示了京城的繁华与宁静江南的自然之美,也暗含了对友人新环境的适应与期待。
尾联“悬知铜柱铭勋后,天畔还看剑气雄”,以古代边关铜柱铭勋的典故,预示着友人未来在新的岗位上建功立业的美好前景。同时,“剑气雄”不仅象征着友人的勇猛与豪情,也寓意着其在政治舞台上的影响力与成就。这一联既是对友人未来的美好祝愿,也是对其能力与潜力的高度肯定。
整首诗情感真挚,语言凝练,通过对历史典故的巧妙引用,展现了诗人对友人深沉的关怀与祝福,同时也反映了诗人对自身命运的感慨与对时代变迁的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