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龙吟.送余干教邓觉非归吴

琵琶亭下春波,滔滔流入三吴去。

东风也似无情,不约木兰舟住。

中有仙翁,苎衫乌帽,笔床谈麈。

道越乡虽好,昨非今是,终不似,归来赋。

想见莓苔三尺,玉琴清、杏梢初雨。

青青衿佩,童参冠伍,徘徊江暮。

我意尤长,公行不顾,一声柔橹。

趁轻风径上蓬莱,顶□去天尺五。

形式: 词牌: 水龙吟

翻译

琵琶亭下的春水,滚滚流进三吴大地。
春风似乎也无情感,没有约定停驻在木兰舟旁。
其中有位仙翁,身着苎麻衣,头戴黑帽,手握笔床,谈论经书。
虽然越乡风景优美,但过去与现在不同,终究不如归来的诗篇。
想象中莓苔覆盖的地面,如玉琴般清脆,杏花枝头初降细雨。
青色的衣襟和佩饰,孩童般的纯真,他们在傍晚江边徘徊。
我的思绪更深远,你却只顾前行,只听见轻轻的船桨声。
乘着微风直上仙境,仿佛距离天空只有五尺之遥。

注释

春波:春天的江水波涛。
三吴:古代地区名,包括江苏南部和浙江北部。
木兰舟:古代女子所乘的船,此处泛指小舟。
仙翁:神仙般的老人。
莓苔:青苔,一种植物。
蓬莱:传说中的仙岛。
顶□去天尺五:形容极高,接近天空。

鉴赏

这首元代吴存的《水龙吟·送余干教邓觉非归吴》描绘了一幅江南水乡的离别画面。开篇以琵琶亭下的春水滔滔,象征着友人离去的不舍与流转的时光。"东风也似无情",东风无情,暗示了离别的冷酷,而木兰舟的离去更显离人的孤独。接下来,诗人想象邓觉非归乡的情景,仙翁的形象和清雅的环境,如莓苔、玉琴、杏雨,都烘托出一种超然与宁静的氛围。

"青青衿佩,童参冠伍",通过描绘友人的服饰和生活状态,表达了对他的敬仰和对故乡生活的怀念。"我意尤长",表达了诗人对友人的深深挂念,而友人"公行不顾",只顾前行,留下的是轻轻的橹声和渐行渐远的江景。最后,诗人祝愿友人乘着轻风直上蓬莱仙境,仿佛距离天空只有咫尺之遥,寄托了对友人高洁理想的赞美和祝福。

整首词以景寓情,借送别之景表达对友人的深情厚谊和对故乡的眷恋,语言优美,意境深远。

收录诗词(143)

吴存(元)

成就

不详

经历

私淑饶鲁之学。部使者劝以仕,不赴。仁宗延祐初,强起为本路学正,改宁国教授。后聘主本省乡试,寻卒。有《程朱传义折衷》、《月湾集》

  • 字:仲退
  • 籍贯:元鄱阳
  • 生卒年:1257—1339

相关古诗词

水龙吟.雪次韵

一天云似穹庐,山川惨淡还非旧。

兴来欲唤,羸童瘦马,寻梅陇首。

有客遮留,左援苏二,右招欧九。

问聚星、堂上当年白战,还更许、追踪否。

却拥重裘深坐,看飞花、乍无还有。

老来拈笔,不禁清冻,频呵龟手。

想见南山,少年射虎,臂鹰牵狗。

暮归来脱帽,销金帐里,饮羊羔酒。

形式: 词牌: 水龙吟

水龙吟.落梅

无端梦醉西湖,杨花扑帐春云热。

朝来问讯,墙阴玉树,霏霏香屑。

粘竹如斑,点衣如唾,穿帘如蝶。

甚儿童惊怪,东风几日,消不尽、苍苔雪。

莫恨玉妃浑老,半面妆、风流仍绝。

多情应有,洛滨解佩,江中捐玦。

消得几番,荒烟疏雨,冷云残月。

倩何人、报与广平,渠不解心如铁。

形式: 词牌: 水龙吟

水龙吟.督军湖观竞渡

平湖暮色冥濛,雷风唤起双龙舞。

吸乾彭蠡,须臾噀作,一川烟雨。

汉女霓旌,湘妃翠盖,冯夷鼍鼓。

想祝融指挥,涛奔浪捲,来赴世、间端午。

此地番君旧境,问当年、军容何许。

垂杨断岸,几回想像,水犀潮弩。

风景依然,英雄远矣,悠悠汉楚。

笑邦人、只记饭筒缠綵,汨罗怀古。

形式: 词牌: 水龙吟

水调歌头.北上道别周明翁遇雪

昨梦骑白凤,身到玉皇家。

晴开阊阖荡荡,白昼舞天葩。

堂上圭陈璧委,堂下鹭班鹄侍,整整复斜斜。

一笑未曾有,两眼眩光华。朝来见,庭中树,玉槎牙。

马头怜我飞絮,行色渺天涯。

想见燕山高处,此际飘花如席,万帐拥毡车。

谁信百花上,江左有梅花。

形式: 词牌: 水调歌头 押[麻]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