赠夷白介然

顷游古新秦,打包过黄河。

跛跛登摧车,白发仍荷戈。

行人十七八,儿女载骆驼。

戍鼓已断肠,况乃有边歌。

归来见二老,坏衲夙昔磨。

举头僧伽塔,便如到补陀。

软语作许甘,耄矣所得多。

随堂一钵饭,扪腹端无他。

度淮太早生,船鼓将鸣鼍。

且置茶铛事,谁独相诋诃。

形式: 古风 押[歌]韵

翻译

我曾游览古老的秦地,横渡黄河
步履蹒跚登上破旧的车,满头白发依然扛着武器
路上的年轻人十七八岁,孩子们牵着骆驼同行
戍楼的鼓声已让人心碎,更何况还有边疆的歌声
回家见到双亲,他们穿着破旧的衣物,日夜辛劳
抬头看见僧伽塔,仿佛已抵达普陀山
轻柔的话语带来许多安慰,虽然年迈,收获颇丰
只有一碗堂前饭,摸着肚子,别无他求
过淮水太早,船鼓声中似乎有鼍龙在叫
暂且放下煮茶的事,无人来指责我

注释

顷游:不久前的游览。
古新秦:古老而新的秦地。
黄河:中国的著名河流。
跛跛:形容步履艰难。
摧车:破旧的车辆。
荷戈:扛着武器。

鉴赏

此诗描绘了一位老者回忆年轻时游历古新秦,跨越黄河,体验了战争的残酷,头发已白却仍然持戈作战。诗中还提到了行人在路上见证了儿女乘坐骆驼的情景,边疆的鼓声已经断绝,但依旧有边塞的歌谣传唱。这一切都让人感到心绪难断。

老者归来后,遇见两位老友,他们的衣衫已破烂,如同昔日磨损的经文。诗中提到的“举头僧伽塔,便如到补陀”可能是比喻他们的心境或处境,仿佛置身于遥远的寺庙或精神圣地。

在随堂吃的一钵饭后,他们只是轻抚腹部,没有其他的奢望。这一切都发生在度过淮河太早的时候,船夫们即将敲响船鼓。诗人劝说不要为茶铛之事过于计较,谁又会独自批评指责呢?

整首诗通过对往昔岁月的回忆,展现了老者对于生活、战争和友情的深刻感悟,以及对平淡生活的珍视。同时,也反映出诗人对于生命无常和人事变迁的哲学思考。

收录诗词(351)

吴则礼(宋)

成就

不详

经历

公元?年至一1121年字子副,富川(一作永兴。生年不详,卒于宋徽宗宣和三年。以父荫入仕。会为军器监主簿,因事谪荆州。官至直秘阁,知虢州。工诗,与唐庚、曾纡、陈道诸名士唱和。晚年居豫章,自号北湖居士。则礼著有北湖集十卷,长短句一卷,《书录解题》并傅于代

  • 籍贯:今湖北阳新)

相关古诗词

赠江贯道

即今海内丹青妙,只有南徐江贯道。

孤峰叠巘真自奇,老树沧波亦复好。

扶杖时来问曲生,戏捉毛锥吾绝倒。

龙眠居士唤不应,世上从交韦偃少。

一生管城良有味,弹琴宁论老会至。

时调白羽臂乌号,杨叶曾穿有能事。

独怜老子跛跛归,故遣七弦声作雷。

老子从来知贺若,为我剩弹乌夜啼。

形式: 古风

赠江器博

先生行年今七十,植杖端如孤鹤立。

江天小雨作许奇,洲渚横斜雁行湿。

先生隶法老更精,未要中郎作典刑。

笔含钟鼎小篆意,启齿要须斯与冰。

先生宿昔爱弹琴,不爱越琴爱雷琴。

摩挲龟背蛇蚹纹,太和款识尤出伦。

先生真已弃百事,旧参尧典舜典字。

端有江湖著老儒,笑大耳儿长结眊。

学书初不论永和,书到石鼓才不磨。

不见吏部石鼓歌,往载安得数骆驼。

形式: 古风

赠泗州杨吉老

先生个中人,百骸一破甑。

端憎屐满门,姑现维摩病。

枕边黄帝书,大笑医多卢。

酬对虽种种,而我初如如。

要吃十方饭,不担丛林板。

久入无碍禅,遂具通身眼。

客来据胡床,唤婢传酒觞。

深藏世谛舌,浩歌看屋梁。

孔兄掉头去,宁复挽渠住。

未办作痴儿,户枢以铁铸。

形式: 古风

赠赵圣源

北湖河西来,系船清洛尾。

老眼便许奇,日日南山紫。

脱身戎马间,见此佳公子。

手捉有锦囊,胡床教脱屣。

剧谈倚蒲团,胜处辄启齿。

非关偶追寻,臭味有相似。

不知官如何,但说丘壑事。

俗子初未侵,唤醒云壑睡。

古图开巨然,茗碗同料理。

落日望长空,西风雁行起。

形式: 古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