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挽词以“公为苍生恸,私还哭所知”开篇,描绘出一位公而忘私的公卿形象。他为百姓疾苦而痛心疾首,对亲朋故旧则哀伤不已,鲜明对比中凸显其高尚人格与深厚情感。
“名成归老日,功在荐贤时”,赞扬了这位公卿在晚年名声成就之时,仍不忘推荐贤能之士,体现了其始终如一的忠诚与远见。
“风采山中杖,文章海内碑”,通过“山中杖”与“海内碑”的意象,赞美其品德如山般稳固,文章如海般广博,留下深远影响。
“向来参谒地,风动古槐枝”,以“参谒地”和“古槐枝”为背景,暗示其过往的辉煌与影响力,以及后人对其追思之情,风动槐枝,仿佛是自然界的共鸣,表达出对逝者的深切怀念与敬仰。
整体而言,这首挽词深情地刻画了一位为国为民、德才兼备的公卿形象,通过具体生动的场景与意象,展现了其高尚品质与深远影响,表达了对逝者的崇高敬意与无尽怀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