师兄庵住香山寄(其二)

身陷清贫乐有馀,风流人物称山居。

虚堂扫地犹持课,隐几看云罢读书。

破碎衣裳多自补,髼松头发少曾梳。

有时行向湖边去,闲对渔翁话古初。

形式: 七言律诗 押[鱼]韵

鉴赏

这首诗描绘了一位隐士在香山师兄庵的生活状态,展现了其虽身处清贫却乐在其中的洒脱与淡泊。诗人通过细腻的笔触,刻画出这位风流人物的日常,从扫地持课到看云读书,再到修补衣裳、梳理头发的细节,无不体现出他简朴而充实的生活态度。

“身陷清贫乐有馀”,开篇即点明了主人公的生活环境和心境。身处清贫之中,却能从中寻得乐趣,这是一种超然物外的境界,也是对物质追求之外精神富足的体现。

“风流人物称山居”,进一步强调了主人公的身份和选择。山居生活不仅是对自然的亲近,更是对自由和个性的追求,体现了其不同于世俗的风流气质。

“虚堂扫地犹持课,隐几看云罢读书”,这两句描绘了主人公日常生活的两个场景:扫地和读书。扫地时不忘诵读经文,读书之余抬头望云,这样的生活既有修行的严谨,又有闲适的自在,展现出一种平衡和谐的生活哲学。

“破碎衣裳多自补,髼松头发少曾梳”,通过修补衣物和不常梳理头发的细节,进一步表现了主人公简朴的生活方式和对物质的淡然态度。这些看似微不足道的行为,实则蕴含着对自我节制和内心宁静的追求。

“有时行向湖边去,闲对渔翁话古初”,最后两句将画面推向室外,主人公偶尔漫步湖边,与渔翁交谈,探讨古代的智慧。这种与自然和智者交流的场景,不仅丰富了日常生活,也深化了对人生、宇宙的思考,体现了其深厚的文化底蕴和哲学思考。

整体而言,这首诗通过对主人公日常生活的细腻描绘,展现了一种超越物质、追求精神自由与和谐的生活态度,以及对自然、文化、历史的深刻理解和欣赏,是一幅生动的隐逸生活画卷。

收录诗词(208)

吴惟信(宋)

成就

不详

经历

南宋后期诗人

  • 字:仲孚
  • 籍贯:霅川(今浙江吴兴)

相关古诗词

寄赵寒泉

全家移入山中住,见说经年不到城。

闲雅足知空世念,讥弹未必损诗名。

高楼听雨开书坐,幽涧寻春采药行。

寺近只容僧问字,松风满屋笑谈清。

形式: 七言律诗 押[庚]韵

寄邵判司隐君

隐君住处枕湖滨,正与逋仙是密邻。

踏雪访梅千嶂晓,带烟看柳满楼春。

发因累少茎茎绿,诗为工多字字新。

闻说近来浑懒出,竹光花影锁闲身。

形式: 七言律诗 押[真]韵

寄徐□

白雪满头颅,何堪涉畏途。

不知乡信去,曾达故人无。

日落鸦声急,天空雁影孤。

定应吟望处,思忆到江湖。

形式: 五言律诗 押[虞]韵

寄何洪

久贫朋友断,子独喜吾贫。

不是三生得,如何一似亲。

和诗书纸尽,招饮典衣频。

未遂功名志,空林且寄身。

形式: 五言律诗 押[真]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