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用两个及以上关键字进行搜索
千里不同地,万里本同天。
天岂在远求,在君柱杖前。
此诗由明代诗人湛若水创作,题为《晓枕偶拈二首送陈生舜夫鸣球归诏安(其一)》。湛若水以道家思想入诗,表达出对自然与人性的深刻理解。
“千里不同地,万里本同天。” 开篇即以广阔的地理空间对比,强调了虽然地域各异,但天地之大,万物相通的道理。这句诗巧妙地将宏观的宇宙观与微观的人性思考融合在一起,寓意深远。
“天岂在远求,在君柱杖前。” 这句诗进一步深化了上一句的哲理,指出追求真理或理解宇宙并不在于遥不可及的远方,而是在于个人内心的探索与实践。这里的“柱杖”象征着行动与实践,强调了通过实际行动去领悟和体验世界的重要性。
整体而言,这首诗通过对比与象征手法,表达了湛若水对于宇宙与人生的独特见解,鼓励人们在日常生活中寻找真理,强调实践与内心体验的价值。
不详
少师事陈献章。弘治十八年进士,授编修。历南京国子监祭酒,南京吏、礼,兵三部尚书。在翰林院时与王守仁同时讲学,主张“随处体认天理”,“知行并进”,反对“知先行后”,与阳明之说有所不同。后筑西樵讲舍讲学,学者称甘泉先生。卒谥文简。著有《心性图说》、《格物通》、《甘泉集》等
莲洞十日居,便作千年计。
独怜未绝扳,与子坐超诣。
人皆爱秋月,月色四时佳。
我目无全色,宵宵见月华。
华表千岁鹤,飞空亦无桥。
桥头有高人,独观千载遥。
□日过人日,开关始一游。
天运长不息,新萌亦复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