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首诗是周祀五帝歌十二首中的第十首,名为“配帝舞”,出自南北朝时期诗人庾信之手。诗中通过对自然界和宇宙秩序的描绘,表达了古人对于天地万物、君主与臣民关系以及神性仪式的崇敬与理解。
“金行秋令,白帝朱宣”一句,借助金属(金)和季节(秋)的象征,通过对颜色的描写——金色与白色,再加上“秋令”和“朱宣”,来表达天地间的法则,以及自然界中阴阳交替、四时更迭的规律。
接下来的“司正五雉,歌庸九川”展现了古代对时间与空间的管理和祭祀活动。其中,“司正五雉”可能指的是掌管节气与时令的神灵,而“歌庸九川”则是描述人们在祭典中通过歌唱来赞颂大自然中的河流。
第三句“执文之德,对越彼天”表达了诗人对于文化传承和道德修养的重视,以及对超越现世达到精神境界的向往。“执文之德”意味着坚守文明与礼仪,而“对越彼天”则是超越尘世,面向更高远的精神世界。
最后,“介以福祉,君子万年”一句,用来祈求神灵赐予福泽,并表达了对君子的敬仰和祝愿其享有长久的福寿。其中“介以福祉”强调了通过祭仪来连接人与神间的关系,获取福佑;而“君子万年”则是希望君子能够享受永恒的福祉。
整首诗通过对自然界、时间空间和道德修养的描绘,以及对天地神灵的崇拜与祈愿,展现了古代中国人对于宇宙秩序与生命意义的深刻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