息暑岩

水墨古画山石屏,雷起龙蛇枯木藤。

石囊嵌空自宫室,六月卷簟来曲肱。

松风琴瑟心可写,水寒瓜李嚼明冰。

却登夏畦视耘耔,烘颜炙背栖苍蝇。

闻道九衢尘作雾,乌靴席帽如馈蒸。

归尝玉粒不敢饱,高车驷马何能乘。

形式: 古风 押[蒸]韵

翻译

水墨描绘的古画山水屏风,雷鸣中龙蛇腾跃枯木藤蔓。
石质的囊状物嵌入空中,仿佛宫殿,六月时人们卷起竹席,抱臂而眠。
松林中的微风吹过,如同琴瑟声在心中回荡,冷水泡过的瓜果,如同明冰般清甜。
夏日田间,我走上梯田查看耕种,阳光烘热脸颊和后背,苍蝇也来栖息。
听说城里的道路尘土飞扬,像雾一样笼罩,穿着乌靴、席帽的人们仿佛身处蒸笼。
回家后品尝着珍贵的粮食也不敢过饱,乘坐华丽的马车更是遥不可及。

注释

水墨:用水墨绘画。
古画:古代的画卷。
雷起:雷声响起。
龙蛇:比喻生动的景象。
石囊:石制的口袋或容器。
宫室:宫殿。
六月:夏季。
卷簟:卷起竹席。
曲肱:抱臂而眠。
松风:松林间的风。
琴瑟:乐器象征宁静。
心可写:心情得以寄托。
水寒瓜李:冷水浸泡的瓜果。
嚼明冰:形容食物清凉。
夏畦:夏季的田地。
烘颜炙背:形容阳光炽热。
栖苍蝇:苍蝇停留。
九衢:繁华街道。
尘作雾:尘土飞扬。
馈蒸:如同蒸笼。
玉粒:珍贵的粮食。
不敢饱:不敢吃得过饱。
高车驷马:豪华的马车。
何能乘:怎能乘坐得起。

鉴赏

这首诗描绘了一幅夏日清凉的山水画卷。首句"水墨古画山石屏"以墨色山水比喻岩壁,展现出画面的古朴与静谧。"雷起龙蛇枯木藤"运用生动的意象,暗示山石间生机勃勃的自然景象,即使在炎热季节,仍有生命力顽强的植物。

"石囊嵌空自宫室"形象地描绘了岩洞的奇特构造,仿佛天然的居室。"六月卷簟来曲肱"则写出夏日炎炎中,诗人享受着清凉的竹席和简朴的生活,体现了他的闲适心境。

"松风琴瑟心可写"进一步渲染了清风拂过松林的意境,音乐与自然融为一体,表达诗人内心的宁静。"水寒瓜李嚼明冰"则通过品尝冷冽的瓜果,传达出夏日消暑的乐趣。

"却登夏畦视耘耔"诗人亲自下田劳作,体验农事,表现出对生活的热爱和对自然的亲近。"烘颜炙背栖苍蝇"虽有夏日蚊蝇之扰,但诗人并未抱怨,反而寓言般地接纳了生活中的小瑕疵。

最后两句"闻道九衢尘作雾,乌靴席帽如馈蒸"借都市尘嚣与乡村宁静对比,表达了对喧嚣世事的厌倦,以及对简朴生活的向往。"归尝玉粒不敢饱,高车驷马何能乘"则以谦逊的态度,表明诗人不追求权贵生活的决心。

总的来说,黄庭坚的《息暑岩》以清新自然的笔触,展现了夏日避暑的乐趣,以及诗人淡泊名利的人生态度。

收录诗词(2359)

黄庭坚(宋)

成就

不详

经历

晚号涪翁,北宋著名文学家、书法家,为盛极一时的江西诗派开山之祖,与杜甫、陈师道和陈与义素有“一祖三宗”(为其中一宗)之称。与张耒、晁补之、秦观都游学于苏轼门下,合称为“苏门四学士”。生前与苏轼齐名,世称“苏黄”。著有《山谷词》,且书法亦能独树一格,为“宋四家”之一

  • 字:鲁直
  • 号:山谷道人
  • 籍贯:洪州分宁(今江西省九江市修水县)
  • 生卒年:1045.8.9-1105.5.24

相关古诗词

晁张和答秦觏五言予亦次韵

山林与心违,日月使鬓换。

儒衣相诟病,文字奉娱玩。

自古非一秦,六籍盖多难。

诗书或发冢,熟念令人惋。

秦君锐本学,骥子已血汗。

相期骖天衢,伯乐尝一盼。

士为欲心缚,寸勇辄尺懦。

要当观此心,日照云雾散。

扶疏万物影,宇宙同璀璨。

置规岂惟君,亦自警弛慢。

形式: 古风

晓放汴舟

秋声满山河,行李在梁宋。

川涂事鸡鸣,身亦逐群动。

霜清鱼下流,橘柚入包贡。

又持三十口,去作江南梦。

形式: 古风

晓贤师续佛寿颂

养子续佛寿,非为养色身。

棒打石师子,只要实头人。

出家无正因,不得正命食。

是真出家儿,不费秋毫力。

讲得天雨花,说得石点头。

人人是檀越,负命者上钩。

形式: 古风

晓起临汝

缺月欲峥嵘,鸣鸡有期信。

征人催夙驾,客梦未渠尽。

野荒多断桥,河冻无裂璺。

羸马踏冰翻,疑狐触林遁。

清风荡初日,乔木啭幽韵。

崧高忽在眼,岌峨临数郡。

玄云默垂空,意有万里润。

寒暗不成雨,卷怀就肤寸。

观象思古人,动静配天运。

物来斯一时,无得乃至顺。

凉暄但循环,用舍谁喜愠。

安得忘言者,与讲齐物论。

形式: 古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