夜对巾山塔灯呈史君李孟达寺簿

光明台畔旧曾逢,何自飞来碧海东。

未问眼根齐等级,要先心地證圆通。

八还究竟千光合,四面回旋一视同。

坐想玉霄风月夕,超然清对一诗翁。

形式: 七言律诗 押[东]韵

翻译

曾在光明台边相遇过,它怎么自己飞到碧海之东。
还未询问过它的根源是否平等,首先要心地领悟圆通的真谛。
修行八还,最终达到千光合一的境地,无论从哪个方向看都一样。
静坐想象在玉霄的月夜清风中,我超然面对,与诗翁共享这宁静时光。

注释

光明台:可能指一处神圣或明亮的地方。
碧海东:形容遥远的东方海域。
眼根:佛教术语,指眼睛的根识。
心地:内心,指精神境界。
圆通:佛教中的修行法门,意指心地通达。
八还:佛教修行中的八正道之一,指重复练习以达到净化心灵。
千光合:比喻修行者内心的光明统一。
玉霄:神话中的仙界,此处形容高洁的环境。
诗翁:指诗人或者有诗意的人。

鉴赏

这首诗是宋代诗人桑世昌所作的《夜对巾山塔灯呈史君李孟达寺簿》。诗人以光明台畔的回忆起笔,表达了对往昔的怀念和眼前景象的惊叹。他并未直接询问塔灯的由来,而是强调了心灵的净化与修行的重要性,通过“心地证圆通”来达到精神层面的超越。

接下来,诗人描述了塔灯的光明照亮四周,如同八还归一,四面照耀,意境深远。他想象在这样的夜晚,坐在塔下,感受到如玉霄般清风明月的美好,心境超然,仿佛与一位诗翁共享这份宁静。

整首诗寓情于景,借塔灯之光,表达了诗人对禅修与自然美景的感悟,以及与友人共赏诗韵的雅致。桑世昌的诗才与禅意在此诗中得到了很好的展现。

收录诗词(3)

桑世昌(宋)

成就

不详

经历

不详

相关古诗词

寄丹丘林咏道

小别俄惊岁屡周,尺书每每寄江头。

逢时共叹君肥遁,投老谁怜我倦游。

书足三冬应润屋,诗成千首必经侯。

一尊纵负东湖约,尚及黄花碧树秋。

形式: 七言律诗 押[尤]韵

翠添邻堑竹,红照屋山花。

形式: 押[麻]韵

春日湖上书事

卮倾好酒逢时盛,早遇春融媚景天。

龟暖戏挨初绿草,燕飞轻拂乍晴烟。

迟迟昼影花笼槛,郁郁香风蝶舞筵。

眉似柳开眸似水,怡情自爱赏湖边。

形式: 七言律诗 押[先]韵

会课乾明寺

悠悠意得自疏通,寂地因居乐性空。

幽思晓风清迫枕,静听寒雨细沾桐。

修茎竹韵澄箫玉,绿影松垂乱鬓蓬。

俦侣好邀同此适,搜吟得到几匆匆。

形式: 七言律诗 押[东]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