宁国道间即事

枫染酏颜菊亦酣,霜天风味饱相谙。

马蹄去去江之北,雁影来来塞以南。

云外数峰轻抹翠,雨馀一水碎挼蓝。

肩舆催问谁家宿,落日西山已半含。

形式: 七言律诗 押[覃]韵

翻译

枫叶染红了秋色,菊花也沉浸在浓郁的酒香中,霜天的风味让人熟悉而满足。
马蹄声声向北而去,大雁南飞掠过边塞。
远处的山峰在云雾中轻轻抹上一层翠绿,雨后水面泛着蓝色的碎纹。
乘着轿子的人急切询问今晚投宿何处,夕阳已经西下,半挂在山腰。

注释

枫染:枫叶变红。
酏颜:醉人的颜色。
菊亦酣:菊花也像喝醉了酒。
霜天:深秋时节。
相谙:熟悉。
马蹄:马的蹄声。
江之北:长江以北。
雁影:大雁的身影。
塞以南:边塞以南。
云外:云层之外。
数峰:几座山峰。
轻抹翠:轻轻涂抹上翠绿色。
挼蓝:揉碎了蓝色。
肩舆:轿子。
谁家宿:投宿何处。
落日:夕阳。

鉴赏

这首诗描绘了一幅行旅中的风景画面,通过对自然景物的细腻描写,表达了诗人独特的情感体验。

"枫染酏颜菊亦酣"一句,以鲜明的色彩渲染出枫树和菊花在秋日阳光下的醉人的美丽。"霜天风味饱相谙"则透露出诗人对寒冷天气中独特风味的感受。

"马蹄去去江之北,雁影来来塞以南"两句,通过描写马蹄声逐渐远去和大雁翅影的出现,勾勒出一幅广阔的边疆景象,同时也隐含了诗人对远方、对边塞生活的向往。

"云外数峰轻抹翠,雨馀一水碎挼蓝"则是对山川景色的一种描绘,通过“轻抹”和“碎挼”的动作,展现了自然之美的细腻与生动。

最后,“肩舆催问谁家宿,落日西山已半含”,诗人以询问夜宿之地来表达行旅中的孤独与思索,同时夕阳西沉、山影半掩,也增添了一份淡淡的忧郁情怀。

整首诗语言简洁而意境丰富,通过对自然景物的描绘,展现了诗人内心的情感世界。

收录诗词(788)

李曾伯(宋)

成就

不详

经历

原籍覃怀(今河南沁阳附近),南渡后寓居嘉兴(今浙江嘉兴)。南宋中晚期名臣、词人,太宰李邦彦之后。其词喜用慷慨悲壮之调,抒发忧时感世之情,自称“愿学稼轩翁(辛弃疾)”《四库提要》称其“才气纵横,颇不入格,不屑拾慧牙后”。有《可斋杂稿》等传世

  • 字:长孺
  • 号:可斋
  • 籍贯:要亦戛戛异
  • 生卒年:1198年-1268年

相关古诗词

宁国道间喜晴

怪得虚檐寂溜声,起来云淡月微明。

只消一夜西风力,尽扫千山宿雾清。

农舍少酬终岁望,客途拟过小春晴。

枝禽亦似欣欣意,飞入烟林自在鸣。

形式: 七言律诗 押[庚]韵

对厅致语口号

相对封人共祝尧,玉觞潋滟酒浮椒。

千山佳气供红旆,一道仁声赖翠轺。

南极仰祈天上寿,东风不隔海滨遥。

恩浓湛露何为报,勉属清忠答圣朝。

形式: 七言律诗 押[萧]韵

归善权谢福岩

强健南游抱病还,鬓毛剥落足蹒跚。

喜观云衲酬前约,莫听家僮说旧官。

幸免如陵羞在陇,将期同愿老于盘。

当家公案师拈出,更向三山石上看。

形式: 七言律诗 押[寒]韵

戊申春偶成

半世崎岖鬓已凋,元知官职忌之招。

几番恶梦觉已晚,一片好心磨不消。

枕上岂堪思往日,樽前更莫计明朝。

此身若也填沟壑,犹有来生答圣朝。

形式: 七言律诗 押[萧]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