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首诗是宋代赵顼所作的《赐秦国大长公主挽词三首》中的第二首。通过对“晓发城西道”这一场景的描绘,诗人以哀婉的笔触,表达了对逝去的秦国大长公主的深切怀念。
首句“晓发城西道”,点明了时间与地点,清晨从城西出发,预示着即将面对的离别与哀伤。接下来,“灵车望更遥”一句,通过视觉上的距离感,进一步强化了这种哀痛之情,灵车渐行渐远,似乎连带着对公主的记忆也逐渐模糊。
“春风空鲁馆,明月断秦箫”两句,运用了对比的手法,将生前的欢愉与逝后的寂寥形成鲜明对照。鲁馆中曾有春风拂过,秦箫声声,而今却只剩下空荡荡的鲁馆和断绝的秦箫声,象征着公主的离去给周围环境带来的巨大变化,以及人们对她的深深怀念。
“尘入罗衣暗,香随玉篆销”则通过细节描写,展现了公主衣物上沾染的尘埃与香气的消散,暗示着生命的消逝与永恒的别离。尘埃使衣物变得暗淡无光,香气也随着玉篆(可能指香炉)的燃尽而消失,这些都象征着公主生命的终结。
最后,“芳魂飞北渚,那复可为招”表达了对公主灵魂的追思与无法挽回的遗憾。芳魂,即美好的灵魂,飞向北渚,象征着公主的灵魂远去,再也无法召唤回来。这句诗深刻地传达了对逝者的哀悼与对生命无常的感慨。
整体而言,这首诗通过细腻的描绘与深情的抒发,展现了对逝去亲人的哀思与怀念,以及对生命短暂与不可逆转的深刻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