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李伯时《渊明东篱图》

彼哉嵇、阮曹,终以明自膏。

靖节固昭旷,归来侣蓬蒿。

新霜著疏柳,大风起江涛。

东篱理黄菊,意不在芳醪。

白衣挈壶至,径醉还游遨。

悠然见南山,意与秋气高。

形式: 古风 押[豪]韵

翻译

那是嵇康和阮籍,他们的光明最终自我燃烧殆尽。
陶渊明确实光明磊落,归隐后与野草为伴。
初霜覆盖稀疏的柳树,大风吹动江面波涛汹涌。
在东篱下整理菊花,心思并不在美酒之上。
一位白衣人提着酒壶前来,径直喝醉后游玩。
悠然间望见南边的山峦,心境与秋天的凉爽融为一体。

注释

彼哉:指代嵇康和阮籍。
明:光明。
靖节:陶渊明的别号。
昭旷:光明磊落。
疏柳:稀疏的柳树。
大风:猛烈的风。
黄菊:黄色的菊花。
芳醪:美酒。
白衣:形容来访者。
径醉:直接喝醉。
南山:指代远处的山。
意与秋气高:心境与秋天的气氛相契合。

鉴赏

这首诗是北宋文学家苏轼的作品,名为《题李伯时〈渊明东篱图〉》,是一篇借古人之口抒写个人情怀的诗作。诗中融入了对古代隐逸生活的向往,以及对自然景物和人生哲理的深刻感悟。

"彼哉嵇、阮曹,终以明自膏。靖节固昭旷,归来侣蓬蒿。" 这两句开篇即引入了古代隐逸嵇康、阮籍之名,以此表达诗人对他们超然物外、高洁自守的生活态度的赞赏与追随。

"新霜著疏柳,大风起江涛。东篱理黄菊,意不在芳醪。" 这几句生动地描绘了一幅秋景图:新降的霜雪覆盖着稀疏的柳树,大风吹拂江面激起波涛;诗人在东篱旁边整理黄菊花,却是出于对自然之美的欣赏,而非为了享乐。

"白衣挈壶至,径醉还游遨。悠然见南山,意与秋气高。" 最后两句则展现了诗人在大自然中的自在生活:穿着白衣携带酒壶而来,一路上酩酊大醉,然后又继续闲适地游走;在这过程中,他悠然望见南山,内心与秋天的气息相融合,达到了精神上的高度满足和自由。

总体来说,这首诗通过对古代隐逸生活的追忆,以及对自然景物的细腻描绘,表达了诗人对于超脱世俗、归于自然的向往之情。同时,也透露出诗人内心深处对于个人精神自由和哲学思考的渴望。

收录诗词(3229)

苏轼(宋)

成就

不详

经历

和仲,、东坡居士,世称苏东坡、苏仙,汉族,祖籍河北栾城,北宋著名文学家、书法家、画家,历史治水名人。是北宋中期文坛领袖,在诗、词、散文、书、画等方面取得很高成就。文纵横恣肆;诗题材广阔,清新豪健,善用夸张比喻,独具风格,与黄庭坚并称“苏黄”;词开豪放一派,与辛弃疾同是豪放派代表,并称“苏辛”;散文著述宏富,豪放自如,与欧阳修并称“欧苏”,为“唐宋八大家”之一。善书,“宋四家”之一;擅长文人画,尤擅墨竹、怪石、枯木等。作品有《东坡七集》《东坡易传》《东坡乐府》《潇湘竹石图卷》《古木怪石图卷》等

  • 字:子瞻
  • 号:铁冠道人
  • 籍贯:眉州眉山(四川省眉山市)

相关古诗词

次韵黄鲁直书伯时画王摩诘

前身陶彭泽,后身韦苏州。

欲觅王右丞,还向五字求。

诗人与画手,兰菊芳春秋。

又恐两皆是,分身来入流。

形式: 古风 押[尤]韵

次韵黄夷仲茶磨

前人初用茗饮时,煮之无问叶与骨。

寖穷厥味臼始用,复计其初碾方出。

计尽功极至于磨,信哉智者能创物。

破槽折杵向墙角,亦其遭遇有伸屈。

岁久讲求知处所,佳者出自衡山窟。

巴蜀石工强镌凿,理疏性软良可咄。

予家江阳远莫致,尘土何人为披拂。

形式: 古风

和钱四寄其弟和

老来日月似车轮,此去知逢几个春。

昨夜冰花犹作柱,晓来梅子已生人。

形式: 七言绝句 押[真]韵

病后醉中

病为兀兀安身物,酒作逢逢入脑声。

堪笑钱塘十万户,官家付与老书生。

形式: 七言绝句 押[庚]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