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渔歌为钱翁希明别号题

有渔者歌曰:「渔不以目惟以心,心不在鱼渔更深。

北溟之鲸殊小小,一举六鳌未足歆。

」敢问何如其为渔耶?

曰:「吾将以斯道为网,良知为纲。

太和为饵,天地为舫。絜之无意,散之无方。

是谓得无所得,而忘无可忘者矣。

形式: 古风

鉴赏

这首诗由明代哲学家王守仁所作,名为《心渔歌为钱翁希明别号题》。诗中以“渔者”自喻,通过“心渔”的比喻,阐述了其哲学思想的核心——“致良知”。

诗开篇即以“渔不以目惟以心,心不在鱼渔更深”点明主题,强调了“心”的重要性,认为真正的“渔”,并非单纯依赖眼睛去捕捉鱼,而是要用心去感知、理解,达到更深层次的理解与把握。这种“心渔”,超越了物质层面的追求,深入到了精神与道德的层面。

接着,“北溟之鲸殊小小,一举六鳌未足歆”两句,运用了庄子《逍遥游》中的典故,以大鲸鱼和六鳌来象征宏大的目标或理想,表明“心渔”并不满足于小成就,而是追求更高远的目标。这里暗含着对道德修养和精神境界提升的渴望。

最后,“吾将以斯道为网,良知为纲。太和为饵,天地为舫。絜之无意,散之无方。是谓得无所得,而忘无可忘者矣。”这几句进一步阐述了“心渔”的方法与境界。将“道”作为捕鱼的网,以“良知”作为纲领,用“太和”(和谐)作为诱饵,以“天地”为舟,体现了王守仁“致良知”的哲学思想。这里的“絜之无意,散之无方”则表达了在追求真理与道德的过程中,应保持淡泊名利、随缘自在的态度,最终达到“得无所得,而忘无可忘”的境界,即在追求过程中,既不执着于结果,也不忘记初心,达到了心灵的自由与宁静。

整体而言,这首诗不仅展现了王守仁独特的哲学思考,也体现了其对人生、道德与自然的深刻洞察,以及对内心世界与外在世界的和谐统一的追求。

收录诗词(564)

王守仁(明)

成就

不详

经历

汉族,幼名云,封新建伯,谥文成,人称王阳明。明代最著名的思想家、文学家、哲学家和军事家。王阳明不仅是宋明心学的集大成者,一生事功也是赫赫有名,故称之为“真三不朽”其学术思想在中国、日本、朝鲜半岛以及东南亚国家乃至全球都有重要而深远的影响,因此,(心学集大成者)和孔子(儒学创始人)、孟子(儒学集大成者)、朱熹(理学集大成者)并称为孔、孟、朱、王

  • 字:伯安
  • 号:阳明
  • 生卒年:1472年10月31日-1529年1月9日

相关古诗词

登香炉峰次萝石韵

曾从炉鼎蹑天风,下数天南百二峰。

胜事纵为多病阻,幽怀还与故人同。

旌旗影动星辰北,鼓角声回沧海东。

世故茫茫浑未定,且乘溪月放归蓬。

形式: 七言律诗

观从吾登炉峰绝顶戏赠

道人不奈登山癖,日暮犹思绝栈云。

岩底独行窝虎穴,峰头清啸乱猿群。

清溪月出时寻寺,归棹城隅夜款门。

可笑中郎无好兴,独留松院坐黄昏。

形式: 七言律诗

书扇赠从吾

君家只在海西隈,日日寒潮去复回。

莫遣扁舟成久别,炉峰秋月望君来。

形式: 七言绝句 押[灰]韵

嘉靖甲申冬二十一日再登秦望自弘治戊午登后二十七年矣将下适董萝石与二三子来复坐久之暮归同宿云门僧舍

初冬风日佳,杖策登崔嵬。

自予羁宦迹,久与山谷违。

屈指廿七载,今兹复一来。

沿溪寻往路,历历皆所怀。

跻险还屡息,兴在知吾衰。

薄午际峰顶,旷望未能回。

良朋亦偶至,归路相徘徊。

夕阳飞鸟静,群壑风泉哀。

悠悠观化意,点也可与偕。

形式: 古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