拟咏怀诗二十七首(其二十)

在死犹可忍,为辱岂不宽。

古人持此性,遂有不能安。

其面虽可热,其心长自寒。

匣中取明镜,披图自照看。

幸无侵饿理,差有犯兵栏。

拥节时驱传,乘亭不据鞍。

代郡蓬初转,辽阳桑欲乾。

秋云粉絮结,白露水银团。

一思探禹穴,无用鏖皋兰。

形式: 古风 押[寒]韵

鉴赏

这首诗是唐代著名文学家庾信的作品,属于他的《拟咏怀诗》系列。这段文字反映了古人对待死亡、耻辱和内心冷漠态度的一种哲学思考。诗中通过一系列生动的比喻和描写,表达了诗人对于生命与精神状态的深刻感悟。

首句“在死犹可忍”点出了古人面对死亡时的豁达心态,即便是到了生命尽头,也能保持一种超然物外的情怀。紧接着,“为辱岂不宽”则表明对于耻辱,古人更是持有一颗宽容之心,不会过度计较。这两句构建了整个诗的主题,即探讨生命中的重大议题。

“古人持此性,遂有不能安”说明古人持守这种豁达与宽容的情怀,但即便如此,也无法完全达到内心的平静和满足。接着,“其面虽可热,其心长自寒”则用一个对比来强调表面的温暖与内心深处的冷漠之间的矛盾。

“匣中取明镜,披图自照看”描绘了诗人在静思时刻,通过镜子审视自身,寻求心灵的真实写照。这里,“匣”指的是装镜子的盒子,“披图”则是打开图画或书卷。

“幸无侵饿理,差有犯兵栏”表达了诗人对于没有遭受饥饿之苦和避免了战争灾难的庆幸,但同时也感到有一些微小过失。这些描写都是对生活状态的一种反映。

“拥节时驱传,乘亭不据鞍”则是形象地表达了一种急迫的情绪,或许是对于时间流逝的无奈感受。这两句通过动作和场景的刻画,增添了诗歌的动态美。

接着,“代郡蓬初转,辽阳桑欲乾”则是描写自然环境。在这里,“代郡”指的是边疆地区,“蓬初转”可能是指草木初次萌芽,而“辽阳桑欲乾”则形容北方的桑树即将枯干。这些景象展示了时间流逝和生命脆弱的主题。

最后,“秋云粉絮结,白露水银团”描绘了一幅秋天的图画,其中“粉絮”形容云彩轻柔美丽,而“水银团”则是对露珠在植物上的装饰性描述。这些景物都是用来映照诗人内心世界的。

整首诗通过一系列生动的意象和深邃的哲思,探讨了生命、死亡、耻辱与精神状态等重大主题,展现了古代文人的高超文学造诣。

收录诗词(323)

庾信(南北朝)

成就

不详

经历

小字兰成。南阳新野(今属河南)人。他以聪颖的资质,在梁这个南朝文学的全盛时代积累了很高的文学素养,又来到北方,以其沉痛的生活经历丰富了创作的内容,并多少接受了北方文化的某些因素,从而形成自己的独特面貌

  • 籍贯:北周时期
  • 生卒年:513—581

相关古诗词

拟咏怀诗二十七首(其二十一)

倏忽市朝变,苍茫人事非。

避谗应采葛,忘情遂食薇。

怀愁正摇落,中心怆有违。

独怜生意尽,空惊槐树衰。

形式: 古风

拟咏怀诗二十七首(其二十三)

斗麟能食日,战水定惊龙。

鼓鞞喧七萃,风尘乱九重。

鼎湖去无返,苍梧悲不从。

徒劳铜雀妓,遥望西陵松。

形式: 古风 押[冬]韵

拟咏怀诗二十七首(其二十四)

无闷无不闷,有待何可待。

昏昏如坐雾,漫漫疑行海。

千年水未清,一代人先改。

昔日东陵侯,唯见瓜园在。

形式: 古风 押[贿]韵

拟咏怀诗二十七首(其二十五)

怀抱独惛惛,平生何所论。

由来千种意,并是桃花源。

榖皮两书帙,壶卢一酒樽。

自知费天下,也复何足言。

形式: 古风 押[元]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