醉蓬莱(其二)书院延桂有集,不及与

自鹫峰曾见,金粟如来,犹有英烈。

碧玉琅玕,点缀碎琼屑。

不御纷华,独餐沆瀣,比众芳殊别。

好向凉宵,无风无雨,宜露宜月。

身在山中,名香天下,全似幽人,一种修洁。

解使多愁,对此亦纾悦。

绿绮窗前,乌云鬓侧,休为玉人折。

剩赋新词,满倾佳醑,为成三绝。

形式: 词牌: 醉蓬莱

翻译

曾在鹫峰之上见过,金色粟米般的如来,依然显现出英勇刚烈。
碧绿的宝石,像琅玕般美丽,点缀着碎琼屑般的晶莹。
他不追求繁华,独自享用天地精华,与众花相比,别有一番风味。
最好是在清凉的夜晚,无风无雨,适宜露珠和月光。
他的身体虽在深山,名声却传遍天下,就像隐士一样,保持着高洁的品性。
他能化解忧愁,面对这一切也会感到愉悦。
在绿绮窗前,乌黑的秀发旁,不要为了美人而折损。
剩下的时间,就用来创作新的诗词,满满斟满美酒,成就三首绝唱。

注释

鹫峰:比喻高峻之地。
英烈:英勇刚烈。
碧玉琅玕:形容碧绿的宝石。
碎琼屑:碎裂的美玉。
沆瀣:自然界的精华,如露水、月华。
殊别:与众不同。
凉宵:清凉的夜晚。
宜露宜月:适合露水和月光。
幽人:隐士。
修洁:高洁。
对此亦纾悦:面对这样的景致也感到愉快。
绿绮窗:泛指华美的窗户。
乌云鬓侧:形容女子秀发如乌云般浓密。
玉人:美丽的女子。
折:折损,这里指因美人而失去诗才。
新词:新创作的诗词。
佳醑:美酒。
三绝:指三首优秀的诗词作品。

鉴赏

这首诗是宋代诗人李曾伯的作品。从内容上看,这是一首咏叹山中修道生活的诗句,充满了超脱世俗、洁净高雅的情怀。

"自鹫峰曾见,金粟如来,犹有英烈。碧玉琅玕,点缀碎琼屑。" 这几句描绘了一种仙境般的景象,鹫峰之巅,或许是诗人心目中的一处道观,金粟如来的形象给人以强烈的神圣感,而碧玉琅玕点缀碎琼屑,则是一幅精致绝伦的画面,显示出一种超凡脱俗的美。

"不御纷华,独餐沆瀣,比众芳殊别。" 这里诗人表达了对世俗生活的超然态度,不追随那些繁复而浮华的事物,而是独立于世间之外,享受着清净无为的存在。

"好向凉宵,无风无雨,宜露宜月。身在山中,名香天下,全似幽人,一种修洁。" 这段诗句描绘了一幅深夜中的宁静图景,诗人喜爱这样的夜晚,没有风没有雨,只有适合赏月和沐浴清凉露水的时刻。在这平静中,身处山林之中,却能名闻天下,这是一种超凡脱俗的生活状态。

"解使多愁,对此亦纾悦。绿绮窗前,乌云鬓侧,休为玉人折。剩赋新词,满倾佳醑,为成三绝。" 最后几句诗表达了诗人的心境,即便是世事纷扰,也不会对这份宁静的生活感到烦忧。绿绮窗前,乌云鬓侧,是一幅幽深的画面,而休为玉人折,则是在劝慰那位可能因诗人而感伤的人。最后几句则是诗人表达了一种创作的喜悦和对美好生活的享受。

总体来看,这首诗通过对山中道观景象的描绘,以及对超凡脱俗生活态度的表达,展现了诗人追求高洁、远离尘世的理想。

收录诗词(788)

李曾伯(宋)

成就

不详

经历

原籍覃怀(今河南沁阳附近),南渡后寓居嘉兴(今浙江嘉兴)。南宋中晚期名臣、词人,太宰李邦彦之后。其词喜用慷慨悲壮之调,抒发忧时感世之情,自称“愿学稼轩翁(辛弃疾)”《四库提要》称其“才气纵横,颇不入格,不屑拾慧牙后”。有《可斋杂稿》等传世

  • 字:长孺
  • 号:可斋
  • 籍贯:要亦戛戛异
  • 生卒年:1198年-1268年

相关古诗词

糖多令/唐多令.庚戌六月赴荆阃,宿江亭

枫荻响飕飕。长江六月秋。二十年、重到沙头。

城郭人民那似旧,曾识面、两三鸥。落日且登楼。

英雄休涕流。望黄旗、王气东浮。

借问烟芜苍莽处,还莫是、古襄州。

形式: 词牌: 唐多令

句(其三)

能张吾军从古少,差强人意似君无。

形式: 押[虞]韵

句(其一)

春风亭上问秋风。

形式: 押[东]韵

句(其二)

每恨从来欠机会,却怜今代少英雄。

形式: 押[东]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