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绛唇(其七)别代香严

春浪桃花,禹门三尺平跳过。死生不坐。

变化须归我。山起南云,白雨声相和。还知么。

点点真个。块土何曾破。

形式: 词牌: 点绛唇

翻译

春天的波浪中桃花盛开,如同禹门瀑布般只有三尺高,轻易跃过。生死之事无需忧虑。
世间万物的变化都应由我掌控。山间升起南边的乌云,伴随着白雨声相互应和。你明白吗?
每一点都是真实的。即使是坚硬的土地,又有何时真正被打破呢?

注释

春浪桃花:春天的江水与盛开的桃花,营造出生机盎然的景象。
禹门三尺平:比喻极高的瀑布,象征着超越困难的决心。
死生不坐:生死之事无需担忧或执着。
变化须归我:表达主体对世间变化的掌控欲和自信。
山起南云:自然景观,暗示天气变化。
白雨声相和:雨水与山声交织,形成和谐的自然乐章。
还知么:带有疑问,可能是对听者的询问或挑战。
点点真个:强调每一点的真实性。
块土何曾破:暗示即使是最坚固的事物也有被打破的时候,可能隐含哲理。

鉴赏

这首诗是宋代诗人向子諲的《点绛唇·别代香严》,其中蕴含了对自然景观的细腻描绘和内心情感的深刻表达。开篇“春浪桃花,禹门三尺平跳过”一句,以生动的画面展现了春天波光粼粼的水面和盛开的桃花,以及那跨越之难以企及的高标准,这里“禹门三尺”可能隐喻着某种精神追求或理想境界。

紧接着,“死生不坐。变化须归我。”两句流露出诗人对于生命态度的坚定与对自我变迁的主宰意识,表明了他面对生与死、世事变迁时保持独立和自我的立场。

“山起南云,白雨声相和。”这一片段则是对自然景色的描写,以“山起南云”、“白雨声相和”构建了一幅壮丽的画面,同时也透露出诗人内心的宁静与和谐。

最后,“还知么。点点真个。块土何曾破。”几句,似乎在询问对于某种事物或情感的认知,以及对细微之处的真实感受,并强调着“块土”即大地从未被打破,这里可能象征着坚定不移的信念和立场。

总体来看,此诗通过对自然美景的描绘和内心情感的抒发,展现了诗人对于理想追求、自我主宰以及坚守信念的深刻思考。

收录诗词(178)

向子諲(宋)

成就

不详

经历

哲宗元符三年(1100)以荫补官。徽宗宣和间,累官京畿转运副使兼发运副使。高宗建炎处任迁江淮发运使。素与李纲善,李纲罢相,子湮也落职。起知潭州,次年金兵围潭州,子諲率军民坚守八日。绍兴中,累官户部侍郎,知平江府,因反对秦桧议和,落职居临江,其诗以南渡为界,前期风格绮丽,南渡后多伤时忧国之作。有《酒边词》二卷

  • 字:伯恭
  • 号:芗林居士
  • 籍贯:临江(今江西清江县)
  • 生卒年:yīn)(1085-1152

相关古诗词

点绛唇.王景源使君宠示岩桂长短句,拟和一首(其十五)

春蕙秋兰,断崖空谷终难近。何如逸韵。

十里香成阵。倾盖论交,白首情无尽。因君问。

新声玉振。更觉花清润。

形式: 词牌: 点绛唇

点绛唇(其十一)重九戏用东坡先生韵

无热池南,岁寒亭上开新宴。青山芳甸。

尽入真如观。举酒高歌,人在秋天半。晴空远。

寒江影乱。何处飞来雁。

形式: 词牌: 点绛唇

点绛唇.南昌送范帅

丹凤飞来,细传日下丝纶语。使君归去。

已近沙堤路。风叶露花,秋意浓如许。江天暮。

离歌轻举。愁满西山雨。

形式: 词牌: 点绛唇

点绛唇(其四)代栖隐昙老

折脚铛中,二时粥饭随缘过。东行西坐。

不识而今我。坏尽田园,终日且婆和。还知么。

锥也无个。肘露衣衫破。

形式: 词牌: 点绛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