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首诗描绘了一位出身农家的诗人,历经十年漂泊后回到京城的经历。诗中充满了对过往生活的回忆与感慨,以及对朝廷恩赐的感激之情。
首句“身是农家子”,点明了诗人的出身背景,他来自一个普通的农民家庭。接着,“十年游大都”描述了诗人离开家乡,远赴京城的经历,暗示了他可能为了追求功名或生活所迫而离乡背井。
“承恩无以报”表达了诗人对于得到朝廷恩赐的感激之情,但同时也流露出一种无奈和矛盾的情绪——他虽然得到了恩惠,却无法找到合适的方式来回报。这可能是因为他意识到自己的能力有限,或是因为现实的复杂性使得感恩之情难以具体化为行动。
最后一句“惭愧牧牛徒”,则进一步深化了这种情感。诗人自比为“牧牛徒”,即像牧牛人一样,虽然尽力照顾和引导,但最终无法改变牛的命运。这里不仅体现了诗人对自己能力的谦逊认识,也暗含了对社会现实的深刻反思。他或许在思考,即使得到了恩惠,但在更广阔的层面上,自己是否真的能够有所作为,为社会带来积极的影响。
整体而言,这首诗通过简练的语言,展现了诗人复杂的情感世界,从个人经历出发,触及到对社会、对自我价值的深刻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