移苇

萧萧江上苇,夏老丛已深。

悠悠文王死,常惧牛羊侵。

迁根横污池,慰我江湖心。

清风日夕过,白鹭时见临。

疏响拂琴瑟,绿华旷衣襟。

处卑节不改,习静情足钦。

炎晖已堪爱,秋景坐可寻。

愿及搆明堂,甘心辞故林。

形式: 古风 押[侵]韵

鉴赏

这首诗《移苇》是宋代诗人刘敞所作,通过描绘移种芦苇的过程与感受,展现了诗人对自然、对生活的独特感悟。

首句“萧萧江上苇”,以芦苇的萧瑟之声开篇,营造出一种宁静而略带寂寥的氛围,暗示了芦苇生长环境的辽阔与自然之美。接着,“夏老丛已深”一句,点明了芦苇生长的时间与环境特点,表现出其生命力的顽强和岁月的流转。

“悠悠文王死,常惧牛羊侵”两句,借古喻今,将芦苇的生长与历史人物文王的去世相联系,表达了对自然之美的珍惜与对破坏自然行为的担忧。这里运用了象征手法,文王的去世象征着美好事物的消逝,牛羊的侵扰则代表了对自然的破坏。

“迁根横污池,慰我江湖心”两句,诗人通过移种芦苇的动作,表达了对自由与宁静生活的向往。芦苇从一处迁移到另一处,虽然环境有所改变,但其坚韧的生命力和对自然的适应性,让诗人感到心灵得到了慰藉。

接下来,“清风日夕过,白鹭时见临”描绘了一幅清风徐来、白鹭飞翔的画面,展现了自然界的和谐与美丽,同时也反映了诗人对这种宁静生活的喜爱与向往。

“疏响拂琴瑟,绿华旷衣襟”两句,进一步深化了诗人的情感体验。芦苇的轻柔摇曳仿佛在拂动琴瑟,绿叶的广阔与生机让诗人的胸怀得以开阔,表达了诗人对自然之美的深刻感悟和内心的宁静。

“处卑节不改,习静情足钦”两句,诗人通过芦苇即使处于低洼之地也保持节操不变的品质,表达了自己对高尚品格的追求和对宁静生活的崇尚。

最后,“炎晖已堪爱,秋景坐可寻”两句,诗人对夏日的热烈与秋天的宁静都表示了喜爱,体现了他对自然四季变化的欣赏与接纳。

“愿及搆明堂,甘心辞故林”则是诗人的愿望与决心,希望能在建设美好的殿堂之时,愿意放弃熟悉的故林,展现出诗人对理想与责任的追求,以及对新生活的期待与投入。

综上所述,《移苇》一诗通过对芦苇生长过程的描绘,展现了诗人对自然、生活、理想与责任的独特感悟,语言优美,情感真挚,富有哲理,是一首值得细细品味的佳作。

收录诗词(1702)

刘敞(宋)

成就

不详

经历

经学家、散文家。一作原甫,临江新喻荻斜(今属江西樟树)。庆历六年与弟刘攽同科进士,以大理评事通判蔡州,后官至集贤院学士。与梅尧臣、欧阳修交往较多。为人耿直,立朝敢言,为政有绩,出使有功。学识渊博,欧阳修说他“自六经百氏古今传记,下至天文、地理、卜医、数术、浮图、老庄之说,无所不通;其为文章尤敏赡”,与弟刘攽合称为北宋二刘,著有《公是集》

  • 字:原父
  • 生卒年:1019—1068

相关古诗词

欲于旧州石桥作偶浯台以备游览先为五言

河决钜野溢,此时吾山平。

百川会两泽,千里围孤城。

桑野就芜漫,石桥尚峥嵘。

往往有白鹤,飞来群悲鸣。

我欲览风土,因之省民耕。

谁能同我乐,谁肯从我行。

楚人哀江南,倚沼而畦瀛。

临高诵斯语,正复伤人情。

当筑十丈台,偶浯为之名。

上可容宴豆,下堪列旆旌。

棹歌出中流,箫鼓会前楹。

浮云来东山,落日隐北溟。

此乐或难忘,请公为我评。

形式: 古风

章华台

楚子志方盛,筑台临章华。

度高累百寻,计产逾万家。

参差蔽日月,焕烂生烟霞。

侍酒皆列侯,佐欢尽名娃。

嬉游未云乐,荆棘纷已芽。

奈何竭民力,用此为盗誇。

蔓草匿颓基,长风卷飞沙。

废兴若纠缠,故老犹咨嗟。

形式: 古风 押[麻]韵

九日庭菊未开桃花反盛放异而索句得七绝四章但取协韵不分次第也(其二)

枝头灼灼灿琼瑰,消息无烦羯鼓催。

想是春情难自閟,含香又向九秋开。

形式: 七言绝句 押[灰]韵

暖景偶作

垂杨欲吐花,芳草遍抽芽。

低风动帘幕,细雨湿堤沙。

暖景荡愁思,一城千万家。

形式: 古风 押[麻]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