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松庵

太古有积翠,怪虬托窟宅。

皮鳞老阅岁,髯发硬如戟。

爪擘层云开,夜攫明月食。

偃跃天可依,忍冷冬不蛰。

路绝人罕到,一士卧空壁。

每从晨启扉,终日对森碧。

相看久无厌,稚子笑成癖。

昔自初览时,万松皆历历。

凉阴羃窗几,深黛滴岩石。

无乃肉眼观,玩物犹滞迹。

迩来坐庵中,一松了无觌。

不在形色求,能以神气得。

坚朴藏大用,后凋秉天德。

幽怀与俱化,此境遂真适。

好风忽相过,清音起寞寂。

形式: 古风

鉴赏

这首明代诗人陶安的《看松庵》描绘了一幅深山古松的生动画面。首句“太古有积翠,怪虬托窟宅”展现了松树古老而神秘的形象,仿佛是远古时代的积翠之灵栖息之处。接下来的诗句通过“皮鳞老阅岁,髯发硬如戟”描绘了松树历经岁月沧桑,枝干如虬龙般坚硬,爪擘云层,夜月吞噬,展现出其坚韧不屈的生命力。

“偃跃天可依,忍冷冬不蛰”进一步突显松树的高大与耐寒,即使在人迹罕至的山路,它依然傲然独立。诗人每日清晨打开庵门,与松林相伴,欣赏其翠绿的“森碧”,甚至孩子也被其吸引,笑成习惯,足见其魅力。

诗人由初见万松的清晰记忆,转而感叹“无乃肉眼观,玩物犹滞迹”,意识到自己先前仅停留在表面欣赏,未能深入领悟松的精神内核。后来在庵中静坐,他认识到“不在形色求,能以神气得”,即真正的欣赏在于领会松的内在品质——坚朴、后凋和天德。

最后,诗人将自己的心境与松的精神融为一体,感到“幽怀与俱化,此境遂真适”,在清风的吹拂下,庵中的寂静被松的清音打破,更添了一份宁静与适意。整首诗以松为媒介,表达了诗人对自然的敬畏和对人生哲理的思考。

收录诗词(859)

陶安(明)

成就

不详

经历

不详

相关古诗词

烟云万顷亭

化工出奇变,谁哉执其枢。

山川气忽凝,浑浑一色敷。

大海起雪涛,宛在平地铺。

烟耶果云耶,脚底万顷馀。

漠漠混浓淡,悠悠忘卷舒。

缥渺亘林野,奄忽弥八区。

南北知几阡,东西几陌踰。

谅无町畦隔,亩计安可拘。

身登太素上,清旷聊自娱。

但见三两峰,顶露青芙蕖。

泊然脱世氛,喜与此物俱。

或言近灵湫,疑是龙所嘘。

长飙生树杪,天地廓如初。

形式: 古风

唯天在上亭

一境悬太虚,云木皆脱洒。

去地隔几尘,结亭称吾雅。

扶桑浴朝暾,每在几席下。

仰视独苍穹,更无最高者。

笑抚乔岳顶,渤澥一杯斝。

飞猱不可越,无怪来者寡。

自非毛骨爽,胡能此陶写。我欲?明河,清露湿九野。

沈寥与之朋,白榆手可把。

果能遂此怀,石榻问君假。

形式: 古风 押[马]韵

苦斋(其一)

染指求鼎羹,悦口嗜杯醑。

滋味非不甘,过咎终自取。

宴安怀酖毒,豫极萌变蛊。

所以古圣贤,身劳心志苦。

陶渔困山泽,胼胝平水土。

先虞戒逸乐,东征弗宁处。

尝胆与粉参,含茹不可吐。

炎汗务穑稼,饱暖免空窭。

壮士不解甲,血战拓疆宇。

形式: 古风

苦斋(其二)

力学在辛勤,才识观今古。

譬如适远国,历险冒寒暑。

客有居深山,卓行独无侣。

苦节励志操,苦药清肺腑。

焦思废寝食,坚忍能自许。

旨美于此得,勿为艰难沮。

始信荼如饴,何殊隽膏乳。

我生清苦多,薄命天赋予。

耐守久自安,相顾乐无语。

形式: 古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