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首诗描绘了明代涿郡张守治理有方,使得飞蝗避其境的故事。诗中通过涿郡居民的夸赞和对张守的感激之情,展现了地方官吏在灾害面前的智慧与担当。
首句“涿人誇神奇,往事耳曾习”,开篇即点出涿郡人民对张守的赞誉,认为他的能力超凡脱俗,是过去所未曾经历过的。接着,“飞蝗方蔽空,涿境独不入”两句,形象地描述了当时蝗灾肆虐的情景,而涿郡却独善其身,未受侵害。这种鲜明对比,突出了张守治理的有效性。
“匪物为驱除,如避不敢集”进一步解释了飞蝗为何会避开涿郡的原因,并非因为某种物质的驱赶,而是仿佛受到了某种无形力量的威慑,不敢在此聚集。这既是对张守个人魅力的赞美,也暗示了他背后可能存在的更深层次的治理策略或理念。
“么么亦何知,厥柄宜有执”则以一种略带讽刺的口吻,表达了对那些无知小人物的不屑,强调了张守作为地方官员,应当具备的决断力和执行力。
最后,“民曰侯之功,太守谢不及”两句,直接表达了民众对张守治绩的认可和感激,同时也流露出张守本人对于荣誉的谦逊态度,体现了古代官吏以民为本、功成不居的高尚品德。
整体而言,这首诗通过生动的场景描绘和巧妙的比喻,不仅赞扬了张守的卓越才能和高尚品质,也反映了古代社会对于地方官吏治理能力的高度关注和尊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