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首诗以酒为引子,展开了一幅宏大的历史画卷。诗人姚燮以“酒为鸿濛天一水”开篇,将酒比作开辟之初的天水,赋予了酒以深远的历史意义和文化内涵。接着,他提到了杜康,这位传说中的酿酒始祖,进一步强化了酒与文明起源的联系。
诗人随后列举了刘伶和李白两位著名的酒徒,表达了对他们的敬仰之情,同时也暗含了对自己行为的反省:“不肖常虞辱先轨”。接着,诗人自谦为“小臣”,身处偏远之地,生活简朴,以“日餐羞饭焚劳薪”描绘自己的日常,以“文章啁啾屋角鬼,妻孥拉杂檐眉尘”形容自己在文坛上的地位和家庭生活的平凡。
然而,尽管生活平凡,诗人却有着高远的理想和追求:“其人可人书可火,万古中间漂一我”。他渴望像古人一样,通过文字留下自己的痕迹,即使只是微小的一点。面对现实与理想的落差,诗人发出了无奈的感慨:“攘臂不行杜老前,抱席难安屈公左”。
最后,诗人呼唤天地间的公正与理解,希望在美好的日子里,能有一丝清风相伴:“吁嗟天地毋瞆聋,常留佳日兼好风”。他讽刺那些所谓的神仙将相,不过是“裸虫”,只有“有不死者东王公”才是真正的永恒。整首诗充满了对现实的不满、对理想的向往以及对历史的反思,语言犀利,情感深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