偈十二首(其四)

二由一有,一亦莫守。拂子朝到西天,暮归唐土。

也无佛,也无祖,夜半日输正当午。

露柱灯笼?著时,谁道黄金如粪土。

形式: 偈颂

鉴赏

这首诗是宋代僧人释本才的《偈十二首》之一,通过独特的语言和比喻,表达了禅宗思想中的“无”与“有”的辩证关系,以及对佛法的深刻理解。

首句“二由一有,一亦莫守”,点明了“有”与“无”的关系,即一切事物皆由一个根本的“一”生发而来,但又不能固守于这个“一”,因为万物在不断变化中体现着“有”。接下来,“拂子朝到西天,暮归唐土”运用了生动的比喻,拂子象征着佛法的传播,从西方(佛教发源地)传至东方(唐朝),又回到西方,寓意佛法的普遍性和永恒性。

“也无佛,也无祖,夜半日输正当午”进一步阐述了禅宗的“无我”观念,强调佛法的本质并非依赖于外在的神佛或先祖,而是内在的觉悟。这里以“夜半日输正当午”为喻,形象地说明了时间的流转与佛法真理的恒常不变。

最后,“露柱灯笼著时,谁道黄金如粪土”以露柱和灯笼的比喻,暗示了佛法的普遍性和价值,即使是最不起眼的事物,也能成为指引人们觉悟的灯塔。同时,将黄金比作粪土,强调了物质财富与精神价值之间的相对性,引导人们超越对物质的执着,追求内心的富足和平静。

整体而言,这首诗通过丰富的意象和深刻的哲理,展现了禅宗思想的核心——“无”与“有”的辩证统一,以及对佛法本质的深刻洞察。

收录诗词(20)

释本才(宋)

成就

不详

经历

不详

相关古诗词

偈十二首(其五)

清机历掌,同道方知,格外称提。

徒劳陷啄,句中有句。埋没已灵,句中无句。

藏身北斗,拈灯笼向佛殿里。

即且置将三门来,灯笼上又作么生。

自是觑不见,刚道有遮护。

形式: 偈颂

偈十二首(其六)

智身迥出先天地,大用纵横不易知。

鼓舞灵源宣众妙,人间天上仰无为。

形式: 偈颂 押[寘]韵

偈十二首(其七)

鸡鸣丑,一颗圆光明已久。

忽然抖擞起来时,问著依前还漏逗。

还漏逗,拟欲藏身北斗前,应须合掌南辰后。

形式: 偈颂

偈十二首(其八)

三界无法,何处求心。四大本空,佛依何住。

直得清寥寥白滴滴,犹是真常流注。

形式: 偈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