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首诗是宋代僧人释本才的《偈十二首》之一,通过独特的语言和比喻,表达了禅宗思想中的“无”与“有”的辩证关系,以及对佛法的深刻理解。
首句“二由一有,一亦莫守”,点明了“有”与“无”的关系,即一切事物皆由一个根本的“一”生发而来,但又不能固守于这个“一”,因为万物在不断变化中体现着“有”。接下来,“拂子朝到西天,暮归唐土”运用了生动的比喻,拂子象征着佛法的传播,从西方(佛教发源地)传至东方(唐朝),又回到西方,寓意佛法的普遍性和永恒性。
“也无佛,也无祖,夜半日输正当午”进一步阐述了禅宗的“无我”观念,强调佛法的本质并非依赖于外在的神佛或先祖,而是内在的觉悟。这里以“夜半日输正当午”为喻,形象地说明了时间的流转与佛法真理的恒常不变。
最后,“露柱灯笼著时,谁道黄金如粪土”以露柱和灯笼的比喻,暗示了佛法的普遍性和价值,即使是最不起眼的事物,也能成为指引人们觉悟的灯塔。同时,将黄金比作粪土,强调了物质财富与精神价值之间的相对性,引导人们超越对物质的执着,追求内心的富足和平静。
整体而言,这首诗通过丰富的意象和深刻的哲理,展现了禅宗思想的核心——“无”与“有”的辩证统一,以及对佛法本质的深刻洞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