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首诗名为《禽言三首(其一)》,是元代诗人王沂所作。通过“婆饼焦”这一形象化的比喻,诗人表达了对社会不公和人民苦难的深切同情。
“婆饼焦,徒尔鸣”,开篇以“婆饼焦”这一生活中的常见现象为喻,形象地描绘了人们在困境中挣扎却无济于事的无奈与悲凉。“徒尔鸣”则进一步强调了这种徒劳无功的境况,如同鸟儿的哀鸣,无法改变现实的残酷。
“黄云茫茫与天平”,描绘了一幅辽阔而沉重的画面,黄色的云层与天空相接,象征着广阔的社会背景和深重的苦难氛围。这样的景象不仅渲染了诗的意境,也暗示了社会问题的普遍性和严重性。
接下来,“去年麦熟苦梅雨,东畴西陇飞蛾生”,通过对比去年和今年的情况,揭示了社会变迁中农民生活的艰辛。去年虽然麦子成熟,但遭遇了梅雨季节,导致农田受损,害虫滋生。而今年麦子同样丰收,却因为某种原因未能收割,农民们只能眼睁睁看着成果化为乌有,仿佛是在学习精卫填海的无果努力。
最后,“婆饼焦,无乐声”,总结了全诗的主题,再次强调了社会底层人民的苦难和无力感。在这样的背景下,即使有再多的抱怨和哀叹,也无法带来实质性的改变,只能徒增悲哀。
整首诗通过生动的比喻和鲜明的对比,深刻反映了元代社会的某些现实问题,尤其是农民的生存状态和对命运的无奈。王沂以诗人的敏感和洞察力,将个人情感与社会关怀紧密结合,展现了强烈的人文主义色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