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首诗描绘了武当山的壮丽景象与神圣氛围。首句“高天绛节往来通”以“高天”和“绛节”展现武当山的高耸入云,仿佛与天相接,暗示着其非凡的地位。接着,“海上三山未许同”运用典故,将武当山与传说中的海上三山相提并论,强调其独特与不凡。
“地轴半空县北斗,山根千里接中嵩”两句进一步描绘了武当山的地理位置与规模,仿佛它与天体相连,与远处的中嵩山遥相呼应,展现出一种宏伟壮观的自然景观。
“峰头蜡照黄金屋,炉内香浮白玉宫”则通过细腻的笔触,展现了武当山上的建筑之美,黄金屋与白玉宫的比喻,不仅凸显了建筑的奢华与精致,也暗示了其与神仙世界的联系。
最后,“神道自来堪设教,万年此地祝年丰”表达了对武当山作为圣地的敬仰之情,认为它自古以来就是传授教义的地方,并且祝愿这里永远丰收,寓意着武当山不仅是自然奇观,更是精神与文化的宝地。
整体而言,这首诗通过对武当山自然景观与人文内涵的描绘,展现了其独特的魅力与神圣地位,是明代诗人陆铨对武当山深刻情感与独到见解的体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