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首诗是宋代诗人刘子翚的作品,属于中唐以后词风格的影响。从内容来看,诗人通过对自然景物的情感寄托,表达了自己对于友情和道德的深切追求。
"高轩遥肯顾,扫室惯逢迎" 这两句描绘了一种恭敬而谦逊的态度,诗人似乎在等待着某种美好的到来,并为此做好了准备。"高轩"象征着尊贵和远离,而"扫室"则显示出一种内心的清洁和对朋友到来的期待。
"酒喜频中圣,官惭四至卿" 这两句表达了诗人对于友情的珍视,以及在官场中保持自我本色的困难。"酒喜频中圣"可能暗示着与朋友之间的欢聚和对美好事物的共同追求,而"官惭四至卿"则透露出了在仕途上的挣扎和对名利的淡然。
"忧时论曲突,感物咏长檠" 这两句反映了诗人对于时代变迁的忧虑,以及他面对自然界时的情感流露。"忧时论曲突"显示出诗人对于时事的深思熟虑,而"感物咏长檠"则表现出了他对周围环境的细腻观察和情感上的共鸣。
最后两句"古道难开口,微君孰与明" 可能是在表达一种对于传统道德和智慧的追寻,同时也透露出诗人对于自己在复杂社会中的定位和认识的困惑。"古道难开口"强调了对古老智慧的尊重和传承之艰难,而"微君孰与明"则是诗人对于自我价值和社会认同的一种探索。
总体来看,这首诗通过描绘自然景物、个人情感和道德追求,展现了诗人内心世界的丰富和复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