次韵答周尊师

行李西来自豫章,东风拂面柳丝黄。

壶中日月青铜镜,方外神仙白羽裳。

老子藏书尝作史,太玄执戟谩为郎。

十年乱后重相见,颇觉形神欲两忘。

形式: 七言律诗 押[阳]韵

鉴赏

这首诗描绘了诗人与周尊师重逢的情景,充满了哲理与深沉的情感。首句“行李西来自豫章,东风拂面柳丝黄”以行旅之人的视角,描绘了春日里从豫章出发,东风轻拂,柳叶嫩黄的景象,营造出一种清新而充满生机的氛围。接着,“壶中日月青铜镜,方外神仙白羽裳”两句,运用比喻手法,将时间比作壶中的日月,象征着时光的流逝;将仙人比作穿着白羽衣裳的人,暗示了超脱世俗的境界。这两句不仅展现了诗人对自然美景的欣赏,也表达了对超凡脱俗生活的向往。

“老子藏书尝作史,太玄执戟谩为郎”则通过引用古代人物的故事,进一步深化了主题。老子,代表了智慧与道德的追求;太玄执戟为郎,则可能暗指在官场中的角色,但“谩为郎”一词,表明了诗人对这种世俗生活的态度,似乎是对官场虚伪和功利的讽刺。这两句通过对比,表达了诗人对理想与现实、超脱与入世之间矛盾的思考。

最后,“十年乱后重相见,颇觉形神欲两忘”点明了重逢的主题。经历了十年战乱之后,诗人与周尊师再次相遇,这种重逢不仅仅是物理上的重逢,更是心灵上的共鸣。诗人感到,与这样一位超脱世俗、追求精神自由的朋友相遇,仿佛让自己的形与神都达到了某种超越,想要与之融为一体,忘却尘世的烦恼与束缚。这句诗深刻地表达了诗人对于友情、超脱与自我实现的渴望,以及对美好精神世界的向往。

整体而言,这首诗通过细腻的描写和深刻的哲思,展现了诗人对自然、历史、人生和社会的独到见解,以及对理想生活状态的追求与向往。

收录诗词(324)

王祎(元末明初)

成就

不详

经历

(yī)[公元一三二一年至一三七三年](一作袆),后依外祖父居青岩傅。生于元英宗至治元年,卒于明太祖洪武五年,年五十二岁。幼敏慧。及长,师柳贯、黄溍,遂以文章著名。太祖召授江南儒学提举。后同知南康府事,多惠政。洪武初,诏与宋濂为总裁,与修元史。书成,擢翰林待制。以招谕云南,死于节,谥忠文。祎著有《王忠文公集》二十四卷,及大事记续编,《四库总目》又曾重修革象新书,并传于世

  • 字:子充
  • 籍贯:义乌来山

相关古诗词

书季高卷后

金华溪上发仙舟,越水吴山漫意留。

老去才名天上望,重来道路梦中游。

敢向同门附籍湜,幸从异代师韩欧。

俯仰乾坤今是昔,凭将诗句托风流。

形式: 七言律诗 押[尤]韵

与德元国章解后光明溪上

眼见兵连婺女城,吾邦骚乱若为情。

已应恤纬无他策,要复穷经了此生。

少室山人空索价,杜陵野老欲吞声。

荒村避地相来往,日暮班荆盖共倾。

形式: 七言律诗 押[庚]韵

文窗十二韵为仲温宪郎赋

中州胜槩说彭城,戏马台前俯大坰。

汴水北交河水混,淮山南入楚山青。

百年故老遗文气,今代奇才尚德馨。

乔木依依临巷陌,世家隐隐见门屏。

未妨仲蔚蓬生堵,政喜濂溪草满庭。

雨案芸香春辟蠹,风檐竹暗夜藏萤。

图书留意年华蚤,灯火关心梦寐醒。

刘向谩登天禄阁,扬雄自著太玄经。

常时下榻来今雨,几载驱车从使星。

浙水东西迁逸足,青云上下振修翎。

才名要使囊穿颖,宦业悬知刃发硎。

愧我远游殊已倦,过从何日话飘零。

形式: 排律 押[青]韵

王季耕奉命徵吴谋武于江浙还赋长律以赠

公子英姿汗血驹,一朝千里尚徐徐。

近膺妙柬随银棨,旋被俞音降玉除。

讨叛载攽丞相鈛,徵才遂遣使臣车。

皇华烨烨驰英荡,束帛戋戋贲草庐。

满地干戈今若此,至尊宵旰定何如。

已应智勇俱收录,行使奸妖尽洗袪。

锥入囊中谁颖脱,瑟登门下恐音虚。

刘蕡自有经纶策,贾谊宁无痛哭书。

落落客怀真慷慨,悠悠世故足欷歔。

庙堂到日烦多语,儒术由来未阔疏。

形式: 排律 押[鱼]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