越王台怀古

君不见越山高高越台古,复道逶迤接南武。

北望山头遍白云,西临城下环珠浦。

由来形胜尽高丘,万里天南此壮游。

惊涛暗向扶胥落,佳气晴连郁水浮。

忆昔中原逐秦鹿,五军矢利屠睢戮。

番君一出王衡山,户将从征入函谷。

天教霸象开南溟,宵分东井聚五星。

龙川县令起岭表,被书移檄驰边庭。

声言三关盗兵至,一时按法诛秦吏。

万人既筑浈阳城,千里还开雒王地。

汉帝当年为剖符,陆生燕喜出西都。

冠裳魋结须臾变,文锦蒲桃绝世无。

番禺之交一都会,因山筑台落天外。

百丈回盘信壮观,三时朔望长升拜。

自古羁縻称外藩,谁令市铁禁关门。

不见鲛鱼重入贡,旋看黄屋自言尊。

汉使陈觞更行乐,紫贝明犀双孔雀。

重来锦石已成山,归去黄金遂盈橐。

一从蒟酱启唐蒙,越骑校尉甘泉中。

是谁僇杀弃繻者,江淮巴蜀纷来攻。

伏波下濑军三面,楼船戈船齐教战。

合浦珠崖隶海隅,山姜扶荔移深殿。

尉佗城圯夕阳原,建德园荒秋树根。

虚传避暑游宫阙,几见浮杯出石门。

木棉花开山雨积,鹧鸪啼处蛮烟碧。

旧井潜移郭璞城,离宫半入虞翻宅。

人事消沈洵可哀,千秋朝汉余高台。

汉家遗迹不可问,吁嗟乎!歌风柏梁安在哉。

形式: 古风

鉴赏

这首清代朱彝尊的《越王台怀古》描绘了越地的壮丽风光和历史变迁,以越王台为中心,展现了古代岭南的雄伟气象和文化交融。诗人通过描绘越山、白云、珠浦等自然景观,以及秦汉时期的历史事件,如中原逐鹿、番君征伐、岭南开发等,展现了壮丽的地理形势和历史风云。

诗中提到的“霸象开南溟”、“龙川县令”、“扶胥落”、“南海之交”等,都是对岭南独特地理位置和文化的象征,体现了作者对历史遗迹的感慨和对古代英雄人物的敬仰。同时,诗中也揭示了边疆治理与文化交流,如“市铁禁关门”的政策,以及外来贡品的消失,暗示了时代的变迁。

最后,诗人借古讽今,感叹人事沧桑,昔日的繁华已成过往,而越王台作为汉家遗迹,虽仍存高台,但歌风柏梁之类的盛世盛事已不可追寻,表达了对历史兴衰的深深感慨。整首诗语言凝练,情感深沉,具有较高的艺术价值和历史内涵。

收录诗词(300)

朱彝尊(清)

成就

不详

经历

清代诗人、词人、学者、藏书家。又号驱芳,晚号小长芦钓鱼师,又号金风亭长。汉族。康熙十八年(1679)举博学鸿词科,除检讨。二十二年(1683)入直南书房。曾参加纂修《明史》。博通经史,诗与王士祯称南北两大宗。作词风格清丽,为浙西词派的创始者,与陈维崧并称朱陈。精于金石文史,购藏古籍图书不遗余力,为清初著名藏书家之一

  • 字:锡鬯
  • 号:竹垞
  • 籍贯:秀水(今浙江嘉兴市)
  • 生卒年:1629~1709

相关古诗词

崧台晚眺

杰阁临江试独过,侧身天地一悲歌。

苍梧风起愁云暮,高峡晴开落照多。

绿草炎洲巢翠羽,金鞭沙市走明驼。

平蛮更忆当年事,诸将谁同马伏波。

形式: 七言律诗 押[歌]韵

入景福洞登璇玑台

绀宇陟既穷,灵域探未竭。

援萝巡倾崖,窥岩辨修碣。

灭迹超重深,拂衣避硉矹。

入窞惊坎习,出泉自蒙发。

泄云晴未归,石火寒不伐。

吹万聆天风,明雨见日月。

芳尘凝花堂,象纬逼金阙。

阴涧待息心,阳阿足晞发。

岁晏当来游,毋令蕙草歇。

形式: 古风 押[月]韵

由香关至玉虚观遂转登绝顶

山行不辞劳,况非道路长。

石门欹层阿,沙草敷阳冈。

仄径既窈窕,连峰复青苍。

登高睐千里,矫首凌八荒。

飞鸟遗之音,埃风吹我裳。

览彼《终南》诗,有纪亦有堂。

亭亭翠旗列,宛宛朱凤翔。

忘忧岂在迩,为乐诚多方。

何当启阊阖,高举朝紫皇。

形式: 古风 押[阳]韵

下扶啸台陟阆风崖自蓬壶径泛舟入钟鼓洞

高寒肆冥搜,幽异惬心赏。

穷梯背樵苏,密径面筱簜。

睇后路既回,瞻前渚弥枉。

缅辞苏门啸,重作剡溪访。

泉石匪自今,亭台已成曩。

其镗异短闻,无射中奇响。

伟兹造化功,流形信无妄。

津逮兴故超,神渊道斯广。

怀哉谢人寰,归与授吾党。

形式: 古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