消息/永遇乐.同前自过腔,即越调永遇乐端午

红日葵开,映墙遮牖,小斋端午。

杯展荷金,簪抽笋玉,幽事还数。

绿窗纤手,朱奁轻缕。争斗彩丝艾虎。

想沈江怨魄归来,空惆怅、对菰黍。

朱颜老去,清风好在,未减佳辰欢聚。

趣蜡酒深斟,菖菹细糁,围坐从儿女。

还同子美,江村长夏,闲对燕飞鸥舞。

算何须、楚王雄风,方消畏暑。

形式: 词牌: 永遇乐

翻译

红日葵盛开,映照墙壁窗户,恰逢端午节小斋静谧。
饮酒赏荷,发钗插着象牙簪,清雅之事数不尽。
绿色窗棂中,纤细的手指轻轻梳理,竞相编织五彩丝线和艾虎。
想象屈原冤魂归来的场景,空自惆怅,面对着菰米和粽叶。
青春不再,清风依旧,节日的欢乐并未减少。
举杯共饮,细细品尝菖蒲酒,围着桌子共享天伦之乐。
如同杜甫江村夏日,悠闲地欣赏燕舞鸥飞。
不必效仿楚王的雄风,自然就能消解炎热。

注释

红日葵:向日葵。
端午:中国传统节日。
杯展:举杯展示。
簪抽:拔出簪子。
纤手:纤细的手。
朱奁:红色的盒子。
艾虎:端午节装饰物。
沈江:指屈原投江。
菰黍:粽子。
朱颜:年轻的容颜。
菖菹:菖蒲和酸菜。
儿女:家人。
子美:杜甫的字。
江村长夏:乡村夏日。
雄风:豪迈的风范。
消畏暑:消暑降温。

鉴赏

这首宋词《消息·永遇乐·同前自过腔,即越调永遇乐端午》是晁补之所作,描绘了端午节时的景象和节日氛围。词中以红日葵盛开、映照墙壁窗户,烘托出小斋端午的清新与喜庆。"杯展荷金,簪抽笋玉"形象地写出饮酒赏景的雅致,以及妇女们插戴艾叶、编织彩线的热闹场景。

"绿窗纤手,朱奁轻缕"展现出女子们巧手制作香包的细致,"争斗彩丝艾虎"则寓意驱邪避疫的习俗。接着,词人借屈原投江的典故,表达了对历史人物的怀念和对端午节寄托哀思的情感。

随着时光流转,词人感叹青春易逝,但清风依旧,佳节欢聚的气氛并未减少。他们举杯对饮,品尝菖蒲酒和粽子,共享天伦之乐。最后,词人以杜甫的江村夏日生活为比,描绘了自己悠闲地欣赏燕舞鸥飞的场景,表达了对平淡生活的满足和对自然的喜爱。

整首词以端午节为背景,融合了节日习俗、历史情感和个人感慨,展现了宋代文人士大夫的生活情趣和节日文化。

收录诗词(815)

晁补之(宋)

成就

不详

经历

汉族,北宋时期著名文学家。为“苏门四学士”(另有北宋诗人黄庭坚、秦观、张耒)之一。曾任吏部员外郎、礼部郎中。工书画,能诗词,善属文。与张耒并称“晁张”。其散文语言凝练、流畅,风格近柳宗元。诗学陶渊明。其词格调豪爽,语言清秀晓畅,近苏轼。但其诗词流露出浓厚的消极归隐思想。著有《鸡肋集》、《晁氏琴趣外篇》等

  • 字:无咎
  • 号:归来子
  • 籍贯:济州巨野(今属山东巨野县)
  • 生卒年:公元1053年—公元1110年

相关古诗词

盐角儿.亳社观梅

开时似雪。谢时似雪。花中奇绝。香非在蕊,香非在萼,骨中香彻。

占溪风,留溪月。堪羞损、山桃如血。直饶更、疏疏淡淡,终有一般情别。

形式: 词牌: 盐角儿

离亭宴.忆吴兴寄金陵怀古声中

忆向吴兴假守。双溪四垂高柳。

仪凤桥边兰舟过,映水雕甍华牖。

烛下小红妆,争看史君归后。携手松亭难又。

题诗水轩依旧。多少绿荷相倚恨,背立西风回首。

怅望采莲人,烟波万重吴岫。

形式: 词牌: 离亭宴

离亭宴.次韵吊豫章黄鲁直

丹府黄香堪笑。章台坠鞭年少。

细雨春风花落处,醉里中人传诏。

却上五湖船,悲歌楚狂同调。青草荆江波渺。

香炉紫霄簪小。人去江山长依旧,幼妇空传辞妙。

洒泪作招魂,枫林子规啼晓。

形式: 词牌: 离亭宴

调笑令(其四)解佩

相误。空凝伫。郑子江头逢二女。霞衣曳玉非尘土。

笑解明珰轻付。月从云堕劳相慕。自有骖鸾仙侣。

形式: 词牌: 调笑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