送彭佥宪还莆田

壶公山南南海滨,山中人兮尧舜民。

淮南有招招不得,桂树丛丛秋复春。

壶山主人大隐者,缄书远致南峰下。

丹厓青壁勿自誇,我有幽怀为君写。

我招不是淮南招,考槃同赋还同谣。

避人避地两无谓,白云杳杳壶山高。

昔居郎曹更宪府,理是渔纶断樵斧。

十年吏隐人不知,却道渔樵自今伍。

掉头巢父入海东,冥鸿万里商颜翁。

何如兹山倚南极,中深可著神仙宫。

七人作者莫知氏,为溺为沮竟谁是。

能从吾游吾与之,坐共閒鸥看川逝。

形式: 古风

鉴赏

这首诗描绘了一幅远离尘嚣、隐逸于自然之中的生活画卷。诗人以壶公山为背景,通过“山中人兮尧舜民”一句,表达了对理想社会的向往,即人们如同古代圣贤一般,生活在和谐、自由的环境中。

“淮南有招招不得,桂树丛丛秋复春”两句,运用了淮南招的典故,象征着对远方美好生活的追求,而桂树的四季常青则寓意着永恒的美好和希望。接着,诗人通过“壶山主人大隐者,缄书远致南峰下”描绘了一位隐士的形象,他通过书信与外界交流,展现了隐逸生活的精神追求。

“丹厓青壁勿自誇,我有幽怀为君写”两句,诗人提醒隐士不要过于自夸,而是要表达自己内心的幽思,这体现了诗人对隐逸生活的深刻理解。接下来,“我招不是淮南招,考槃同赋还同谣”两句,表明诗人与隐士虽身处不同环境,但内心追求相似,共同吟唱着生活的歌谣。

“避人避地两无谓,白云杳杳壶山高”两句,进一步强调了隐逸生活的本质——远离尘世的纷扰,追求心灵的宁静与自由。诗人通过“昔居郎曹更宪府,理是渔纶断樵斧”回忆过去官场的生活,与现在的隐逸形成对比,表达了对自由自在生活的向往。

“十年吏隐人不知,却道渔樵自今伍”两句,描述了诗人过去十年的隐居生活,虽然不为人知,但内心感到满足和平静。最后,“掉头巢父入海东,冥鸿万里商颜翁”两句,以巢父和冥鸿为喻,表达了诗人对自由生活的向往和追求。

“何如兹山倚南极,中深可著神仙宫”两句,将目光投向了壶公山,赞美其作为神仙居住之地的潜力。在“七人作者莫知氏,为溺为沮竟谁是”两句中,诗人提出了关于历史人物身份的疑问,暗示了对古代隐士生活的敬仰。

“能从吾游吾与之,坐共閒鸥看川逝”两句,表达了诗人愿意与隐士一同游历,共享闲适时光的愿望,体现了对自然美景的欣赏和对隐逸生活的向往。

整体而言,这首诗通过对隐逸生活的描绘,展现了诗人对自由、宁静生活的向往,以及对古代隐士精神的崇敬。

收录诗词(1648)

邵宝(明)

成就

不详

经历

不详

相关古诗词

和陈玉溪得古刀歌

玉溪老人鬓雪色,平生气薄秋空碧。

严冬遗我古刀歌,白日无风寒慄慄。

公从何处得此刀,而我未见难论直。

向来沦落未逢人,有时隐跃光腾日。

一朝白璧落公手,堪笑当时卞和泣。

乾坤万物递升沈,今古千年超恍惚。

也知刚德本天成,等閒未肯为人役。

西戎北虏不足诛,豺狼在道那容息。

由来神物不自用,义士兼资机与力。

昔年我亦得一镜,篆刻摩挲汉遗迹。

愿将此镜配公刀,共保刚明勿戕贼。

形式: 古风

读杨君谦和雪诗次韵寄之

秃豪一扫繁枝叶,咏雪诗成淡于雪。

眼中作者吾君谦,后出辞高意尤绝。

直追坡老千载上,我辈不觉腰罄折。

看君风槩有如此,当知此制难磨灭。

愧我浅薄曾效颦,把笔对君如或掣。

便欲索君书一通,大卷珍藏饰文缬。

文章所贵自己出,下此纷纷徒琐屑。

浑然元气未雕凿,言外风神亦飞瞥。

知言未敢轻自许,和篇聊致评诗说。

他年大作禆雅颂,磨有贞珉镌有铁。

形式: 古风 押[屑]韵

寄王推府

王郎关西彦,今为苏郡推。

忆昔骑瘦马,送我黄金台。

寄言问江东,谢公安在哉。

感此不能对,惭愧经济才。

坐驰楚云尽,望极吴天回。

遗君尺素书,珍重烦君裁。

形式: 古风 押[灰]韵

答尹吉士

斋居坐薄暮,西阳照墙东。

垂帘绝宾客,树影何丛丛。

尹生偶入室,依然故相从。

数语勤请益,令人契深衷。

妙龄志尚友,文翰岂徒工。

远游出彭蠡,浩思偕溟濛。

登廷列周士,所得良己丰。

弦琴谢俗调,三叹歌虞风。

大哉经世业,乾坤与无穷。

吾衰负吾道,俯仰增愧容。

安能挽星汉,一洗兵戈空。

形式: 古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