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诗《赠屈翁山》由清代诗人潘耒所作,通过对屈翁山的赞誉,展现了对才华与道义并重的推崇。诗中以“燕山晋塞”开篇,描绘出一种壮阔的边塞景象,暗喻屈翁山虽身处动荡之世,却能坚守自我,不为外物所动。接着,“老去丘园自枕肱”一句,既表达了屈翁山晚年归隐田园的情怀,也暗示其内心世界的宁静与平和。
“奉母安期蒲九节,著书弘景阁三层”两句,通过描述屈翁山孝顺母亲、勤奋著书的场景,展现了他高尚的人格魅力和对知识的不懈追求。其中,“安期蒲九节”可能借用了古代孝子的故事,象征着屈翁山对母亲的深厚情感;“弘景阁三层”则表明了他在学术上的成就和贡献。
“琴心久歇辞谣诼,龙性初驯避弋矰”两句,进一步刻画了屈翁山在面对是非曲直时的坚持与智慧。他选择远离纷争,保持内心的纯净与独立,如同龙性初驯,不轻易被外界所扰。这里不仅体现了他对个人品格的坚守,也反映了对社会现实的深刻洞察。
最后,“终竟才人须学道,才华减处道缘增”两句,是全诗的点睛之笔,表达了对屈翁山的最高赞誉。它强调了才华与道德修养之间的关系,认为真正的才人不仅要具备卓越的才华,更应懂得修身养性,追求更高的精神境界。这种思想在当时的社会背景下尤为珍贵,体现了对理想人格的向往和追求。
综上所述,《赠屈翁山》不仅是一首对屈翁山个人品质和成就的赞美之作,更是对当时社会价值观念的一种反思和呼吁,鼓励人们在追求个人才华的同时,不忘提升道德修养,追求更高的人生境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