送胡兄归岳

风饱横江十幅蒲,秋声正有玉花鲈。

淮渜一梦雨中别,岳麓诸峰天下无。

场屋抵须新议论,书堂更做好规模。

未知雪径青灯夜,谁记临分岸岸芦。

形式: 七言律诗 押[虞]韵

翻译

江面上的风饱满了十幅宽大的蒲草,秋天的声音就像美玉般的鲈鱼在欢唱。
在淮河的雨水中做了一场梦后分别,岳麓山的众多峰峦独一无二,世间难寻。
考试场上需要新颖独特的见解,书房里更要树立良好的学习风气。
未来的雪夜里,无人记得那照亮青灯的小路,只有岸边的芦苇见证了我们的离别。

注释

风饱:形容风力充足。
玉花鲈:比喻美妙的声音或事物。
淮渜:指淮河。
岳麓:指湖南的岳麓山。
场屋:科举考试场所。
书堂:书房。
雪径:下雪的小路。
临分:即将分别的时候。
岸岸芦:岸边的芦苇。

鉴赏

这首诗是宋代文学家方岳的作品,名为《送胡兄归岳》。从内容上看,诗人通过对自然景物的描绘,表达了对友人的依依惜别之情以及对山水之美的赞叹。

首句“风饱横江十幅蒲”,描写的是秋天江边的景象,风力饱满,蒲草随风摇曳,呈现出一片生机勃勃的画面。这里“十幅”可能是形容词,用来强调蒲草的繁茂。

接着,“秋声正有玉花鲈”,则通过听觉感受捕捉到了秋天特有的声音——秋虫鸣叫,尤其是提到“玉花鲈”,这是古代对一种美好事物的称呼,表明诗人对这一季节之音有着深刻的情感寄托。

第三句“淮渜一梦雨中别”,则转换了语境,从现实的送别场景转入了梦境。这里“淮渜”指的是诗人的朋友胡兄,“一梦”表明这次告别可能是短暂而又难忘的,而“雨中别”则增添了一份离别时的情感复杂性。

第四句“岳麓诸峰天下无”,这是对山峦之美的赞叹。“岳麓诸峰”指的是高耸入云的山峰,通过强调其独一无二,诗人表达了自己对于朋友归去之地——山峦间的向往和景仰。

下半首则转向对未来的期待与安排。第五句“场屋抵须新议论”,可能是在讨论关于家乡或田园生活的一些计划和改变,透露出诗人希望未来能够有一番作为的心情。

第六句“书堂更做好规模”,则表明了诗人对于学问修养的重视和对知识积累的追求。这里的“书堂”可能是指私家或公共的读书场所,通过“更做好规模”显示出诗人的理想与抱负。

最后两句,“未知雪径青灯夜,谁记临分岸岸芦”,则是一种对未来不确定性的表达。诗人不知道在未来的某个冬天,他是否还能走在那条覆盖着雪的道路上,或是在一个寒冷的夜晚,独自一人用着青色的油灯,而“谁记临分岸岸芦”则是对过往美好时光的怀念和对朋友离别之痛的回味。

总体来看,这首诗通过对自然景物的描写以及对友情和未来的寄托,展现了诗人丰富的情感世界和深邃的思想内涵。

收录诗词(1488)

方岳(宋)

成就

不详

经历

词人。绍定五年(1232)进士,授淮东安抚司□官。淳□中,以工部郎官充任赵葵淮南幕中参议官。后调知南康军。后因触犯湖广总领贾似道,被移治邵武军。后知袁州,因得罪权贵丁大全,被弹劾罢官。后复被起用知抚州,又因与贾似道的旧嫌而取消任命

  • 字:巨山
  • 号:秋崖
  • 籍贯:祁门(今属安徽)
  • 生卒年:1199~1262

相关古诗词

送童子卢观国试玉堂

长亭柳色鹅儿黄,花事欲动春风香。

佩觿径趋白玉堂,淋漓翰墨孤凤翔。

黑头相公紫微郎,金貂玉鱼垂两珰。

携立螭陛穿鹓行,至尊龙飞御明光。

催班赐见清跸长,天颜喜动絺绣裳。

宫花绫织云绵章,殿前拜舞籍奉常。

跨马入省翻缣缃,读书昼静珠琅琅。

风日不到蓬山傍,文字零落冰雪肠。

要令汗竹俱流芳,子岂不见晏与杨。

铜根铁干森秋霜,万牛挽之供栋梁。

形式: 古风 押[阳]韵

郡为表弟程起状元坊并为陈人重起省元坊

场屋华然采选图,采来喝雉偶成卢。

敢同君子名吾里,不料公卿出此涂。

华表自旌新进士,废人并起躄浮屠。

少年三五时堪笑,差觉今吾非故吾。

形式: 七言律诗 押[虞]韵

郡斋即事(其一)

一筇五老几相携,吟得诗成竟未题。

易地不干渠辈事,樵夫只合管樵溪。

形式: 七言绝句 押[齐]韵

闻雨

夜闻一霎两霎雨,春著村南村北花。

紫绵扑扑海棠藟,翠毯茸茸沙蒋芽。

游芳要非老者事,幽意自属山人家。

东风莫漫尽桃李,留与绕屋深桑麻。

形式: 七言律诗 押[麻]韵